16、《陈涉世家》(司马迁)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背景及作者,激发学习兴趣。2、能读准生字词,读准语句节奏,流畅朗读课文。3、能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揣摩文中难句的意思。4、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5、分析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6、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7、准确理解文中精彩语句的含义,能熟读成诵。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能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揣摩文中难句的意思。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3、分析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4、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5、准确理解文中精彩语句的含义,能熟读成诵。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背景及作者,激发学习兴趣。2、能读准生字词,读准语句节奏,流畅朗读课文。3、能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揣摩文中难句的意思。4、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能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揣摩文中难句的意思。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六课《陈涉世家》的第一课时二、出示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背景及作者,激发学习兴趣。2、能读准生字词,读准语句节奏,流畅朗读课文。3、能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揣摩文中难句的意思。4、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1、历史背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为了满足个人荒淫无耻的享乐生活,他还要农民担负沉重的徭役,征发七十多万人去修建宫殿(如阿房宫)和陵墓(骊山墓),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工程浩大的长城和驰道,历时十几年。到了秦二世胡亥时,人民负担的赋税更重了,戍徭有加无减,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逼得贫苦农民痛苦不堪致使“天下苦秦久矣”,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反抗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揭竿而起,揭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序幕的。大泽乡起义为历代农民反对封建统治树立了榜样,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2、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人,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3、作品介绍:课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出示自学指导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内容1、听读课文,积累字词。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四、互动交流一:借助文下的注解,试着用通顺的语句,疏通课文,掌握虚实词的含义,并翻译课文。(具体加点字解释和翻译见课件)五、互动交流二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2.划分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第二部分(2):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第三部分(3):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六、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第一部分(1):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第二部分(2):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第三部分(3):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中心思想: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