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教学相长何亚楠对一名刚跨出校门进入到一个真实教学环境中的新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向一名有真功夫的教师靠近,在实践中慢慢形成和积累自己的“个性经验”,是一门学问。这需要新教师有策略地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一、有目的地看新、老教师往往以搭班的形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这种“浸入式”的方式能使新教师接受全方位的培训和指导。新教师经常会跟在老教师后面,看各种各样的活动,从生活活动到教育活动,从晨间接待到离园道别,从集体管理到个别教育等。作为新教师,这样的辅导方式对于自己的实际带班工作是一种最直接、最直观的指导和学习途径。看自己最需要或目前最感疑惑的。新教师面对这样的状况,往往什么都想学,什么都要学,结果,因为求“全”而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和改进”,因此面对“什么都学”、“什么都可以学”、“什么都需要进一步改进”,新教师要学会给自己定目标,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人手,学会有目的地看、有意识地观察,目标明确了,才能看得更仔细,收益也才会更大。如,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幼儿经常对新教师的“指令”无动于衷,而老教师却不一样,幼儿在她手里就像施了“魔法”一样。于是在跟班过程中,新教师有目的地看老教师的活动组织情况,终于发现了老教师的“法宝”:用儿歌或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闹”的时候她会静静地“等”,用眼睛要求幼儿;有时候用适当的“轻”来“控制”幼儿的眼球……于是在任何观摩活动中,新教师很注重观察老教师的各个组织环节,并整理和收集了许多经典儿歌、手指动作等。在活动中尝试着用,结果真的起了作用。看老教师的教育特色。作为新教师,必须树立“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对我有帮助”的思想。这样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帮助。但是对老教师的教育特色和专长,新教师不太熟悉,因此通过观看一些活动,如“每周教研课”、“明星教师观摩”、“教师论坛”、“环境创设”、“区域展示”等,了解老教师的教育特色和专长,逐步在心中建立“老教师教育特色库”,知道在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应该找谁,以获得深入而又有针对性的启迪和帮助。二、有选择地听活动评析是新教师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风格,这是一个有效的帮助和再学习的过程。但是由于新教师没有形成是非判断标准,确定不了活动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值得商榷的,“照单全听”,结果在集体讨论后还是“稀里糊涂”。因此,新教师面临听什么和怎么听的问题。听老教师的思路。老教师会把问题空间从更大的任务情境中分离出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问题。因此在活动评析中。新教师应该更多地听老教师对活动评析的一些思路,活动中的“前思后想”,感受老教师对问题思考的角度.过程中的调整原因等,这有助于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分辨。如,在《水的秘密》活动中,新教师从水的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无味、无色等特性设计各个环节,结果活动出现了“赶场”现象,而老教师却只是从水无固定形状的角度设计了活动《胖子、瘦子和其他》。在教师的自我评析中,新教师找到了活动的设计思路,明白了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更多地从细处着眼,引导幼儿做一些纵向的深入探究。真正实现科学探索的研究性、主动建构等。听自己容易“消化”的。新教师的关注范围有限,对老教师们评析中的观点.由于缺少共鸣而不太理解.有时虽然做了密密麻麻的记录,但最终还是没用。因此,要选择自己容易“消化”的内容,即自己在实践中有同感的、最需要的内容听,这样效果比较好。当然,新教师有时候对集体中的争鸣会“无所适从”,那就多听一些业务精良的教师的意见或某一方面有研究的教师的意见,如有疑惑,还可以查阅书籍、通过BBS论坛向专家咨询等。三、有思考地学学习老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新教师最直接的想法,但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就学而学。而是要学习透过这些经验“看”到背后支撑的理论,用理论研读经验,并思考在运用中自身与老教师存在.的可能差异,倡导有“思考地学”。思考老教师“绝招”后面支撑的理念。老教师良好的经验表现了知识的个性化、情境性、缄默性的特点,但这种经验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即是特定教师针对具体情境下具体幼儿的经验,因此对新教师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