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中国地理——中国的气候一、气温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季节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地势高吐鲁番盆地最热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热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温度带划分及主要分布地区:据活动积温[作物生长期内(日均温≥10℃)的日均温累积]的大小划分出五个温度带和1个特殊的青藏高寒地区,其分布情况如下: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温度带范围≥10℃积温作物熟制寒温带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1600℃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1600—3400℃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3400—4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荞麦等,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等。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4500—8000℃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热带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8000℃水稻一年三熟。甘蔗。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甘肃比较秦岭、淮河南北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差异。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一月均温大于0℃小于0℃干湿状况湿润地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小于800毫米河流结冰否冬季河流不结冰冬季河流结冰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耕地类型水田旱地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棉花甜菜、大豆、棉花二.降水(1)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①②(1)地区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800mm等降水量线。读降水量分布图注意:①东北800mm年降水量——长白山以东②新疆西部迎风坡③雅鲁藏布江谷地④湟水谷地⑤东南部湿润区的山地迎风坡⑥台湾岛、海南岛东西部降水差异⑦降水最多——台湾火烧寮年均6558mm。原因:地形、夏季风降水最少——吐鲁番的托克逊年均5.9mm,原因:地形、内陆⑧降水与建筑(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3)时间分配规律: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多集中在5—9月。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雨带的推移规律:(1)锋面雨带的形成图1中D区域表示非季风区,C区域表示季风区,E表示来自亚洲高压的寒冷气流即冷气团,G、F分别为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即暖气团,两者在我国东部地区相遇形成锋面H。(2)锋面雨带移动规律5月中旬:华南一带。注意南岭对雨带的影响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注意湟水谷地。江淮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7月中旬、八月: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伏旱。注意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9月:退至长江以南。昆明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华南、西南和天山北侧——冬半年——地形影响——锋面坡度小,降水面广,强度小。10月:夏季风在大陆消失。(4)年际变化:南方小,北方大(5)干湿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①东北湿润区面积比800mm降水量范围大的原因:蒸发量小②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400mm降水量区面积大,但半湿润区面积小、半干旱区面积大,新疆西北部地区400mm、800mm降水量区均为半干旱区的原因:蒸发量大。③海南岛西侧的半湿润区原因:降水少,蒸发量大。④跨干湿区最多的省区:甘肃、西藏、陕西、内蒙古2、根据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出四个干湿区。下图中a、b、c分别大致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