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试说明2015年2016年2017年“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T19(斯大林模式)T19(农业集体化运动)复习建议:1.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知道其经验与教训,从而认识苏联解体的根源2.要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适合本国国情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斯大林模式”背景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表现工业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①___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农业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推行②____________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③____________和高度集中的④__________体制评价,(1)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2)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⑤__________(3)为后来⑥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点题训练1】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A.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B.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C.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D.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的危机局面内容(1)农业上(重点):实行农产品⑦__________,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一定的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1)重点是用⑧____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承认了⑨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评价在一定程度上⑩____了斯大林模式;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⑪____斯大林模式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苏联经济持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经济改革没有成效后,戈尔巴乔夫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点题训练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要点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探索调整主要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商贸:取消自由贸易;分配:义务劳动制新经济政策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商贸: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建立集体所有制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自主权;提倡种玉米等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