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命题规律】2015年考查了物质生活的变迁,2014年考查了剪辫风俗的变革,2013年考查了大众传媒。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命题趋势】本考点在高考中地位相当的突出,自2008年江苏新高考方案实施以来,该考点是每年必考,主要从社会史观的解读考查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近现代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等发生的变化。从考查的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兼顾非选择题,考查内容的载体新颖、灵活。学生在备考时,要注意把本讲内容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注意从多个史观的角度来解读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革。【考点过关】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基础梳理】1.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1)服饰(衣)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西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③与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④“文革”时期,和“”盛行,蓝、绿、灰、黑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⑤改革开放以后,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色走向。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2)饮食(食)①19世纪40年代起(鸦片战争后),开始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②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物质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③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3)住房(住)①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势,成为典型特征。③1995年国家启动了。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1)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婚姻自主、删繁就简;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礼俗的变化近代,丧葬礼俗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3)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在称呼上,逐步用平等的“”“”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4)其他社会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并以公历代替农历。3.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也传入我国。(2)内因: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②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变化。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要点突破】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1.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殖民色彩,且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推动有关。2.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束缚,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典题演示1】(2014·苏锡常镇二模)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