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命题规律】2013年考查了政治协商制度和台湾问题,2014年考查了人民民主原则,2015年考查了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影响。命题形式主要是解读材料型选择题,命题趋势由单纯考查知识识记、理解向考查能力方向转化,多以回忆史实或文献内容的相关问题为切入点,题目一般中等难度。【命题趋势】由于当前对民主与法制建设非常重视,提倡“依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特别是基层民主建设是近几年新增添的内容,预计2017年的高考涉及的可能性很大。学生在备考时要关注以下几点:(1)与当代的社会现象结合考查将会成为命题的热点,注意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脉络和祖国统一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和影响上。(2)要从纵向的角度来厘清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和追求国家统一是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主旋律的继续和深化,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要从横向的角度比较分析中国特色的现代政治制度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点,强调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与实践性。(4)归纳和概括香港、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正确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联系当前台海地区的现状,国共关系的发展,展望台湾回归的前景。【考点过关】考点一新政协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基础梳理】1.新政协的召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中心议题:新中国的成立问题(1)通过了具有性质的《》,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2)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3)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规定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职能暂时代行的职能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条件(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前提条件)。(2)政权上: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3)组织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召开了新政协会议。(4)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过程(1)筹备:1949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2)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新中国诞生意义(1)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过渡的新时期。(2)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基础。(3)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要点突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和影响?(1)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会代表除共产党以外,还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的代表。(2)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筹备准备。(3)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之职权。(4)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5)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人民政权,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起了重要作用。【典题演示1】(2015·南扬淮泰三模)“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