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1)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通过分析有关的资料,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二、教学策略在进行本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观察第43页图Ⅳ25,结合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图Ⅳ25中有些结构没有标出,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和进行资料分析等教学活动才能知道,从而真正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因此,教师没有必要上课伊始即带领学生将图Ⅳ25中的结构名称一一填出。关于呼吸道的作用,资料分析是本节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好素材。教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提示或思考题,比如鼻有什么作用?有哪些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开展分析活动。第44页图旁的注文是学生理解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依据,资料分析后的讨论题是学生总结学习所得,了解自己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矫正的依据。教材第45页的漫画实际上提示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情况,尤其要引起注意。教师可以用尺子量着对比一下呼吸与吞咽关系时会厌软骨位置的变化,之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边吃边说的体会,介绍一下家长对边吃边说的态度,再利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边吃边说的危害。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就可以逐渐养成“食不言”的良好习惯。三、参考答案资料分析1.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这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此外,鼻腔前部的鼻毛、鼻腔表面的黏液和气管内壁上的纤毛和黏液,也在保证气流通畅方面有一定的功能。2.呼吸道还具有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体内空气的作用: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3.呼吸道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肺内空气的作用是有限的。进入肺内的空气仍可能有一些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4.气管内壁上的纤毛向咽喉的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并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等病原体。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肺炎、麻疹、百日咳及白喉)的病原体,都可以通过痰液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5与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北欧人的鼻子显得大一些。鼻子大一些,鼻腔也就相应长一些,这有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练习1.进行人工呼吸之前,清除溺水者口、鼻内的污物,目的是使溺水者的鼻、咽、喉部通畅,以利于空气进出肺部。否则,空气容易进入胃内,回气时可能带动胃内食物返出,出现呼吸道堵塞,造成窒息。2.这说明口腔在湿润吸入的空气的过程中,失去了大量的水分。用嘴呼吸不能对吸入的空气起到充分的预热和清洁作用,所以不如用鼻呼吸好。3.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主要是通过呼吸、飞沫和痰等传播的。这些致病微生物到达患者发病部位的“旅程”是:外界空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炎则是到达肺)。4.如不及时治疗,支气管处的细菌、病毒等可以通过气管和支气管扩散到肺部,引发肺炎。四、背景资料喉腔喉腔是指喉内的腔。喉腔壁的表面覆盖着一层黏膜,中部两侧壁的黏膜,形成了上下两对从前向后的、左右对称的皱襞。上方一对皱襞叫室襞(也叫假声带)(图9)。它与发声无直接关系,但有保护作用。在室襞下方,还有与室襞平行的另一对皱襞,叫声襞,也叫声带。声带较室襞更向喉腔内突入。两条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声门裂。当空气通过声门裂时,能使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因此,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部分。音调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声带的位置、长度和紧张度,以及呼出的气流作用于声带上的力量。声带的位置、长度和紧张度主要由喉肌的运动来控制。呼出的气流作用于声带上的力量的大小,主要由呼气时胸腔压力的大小所决定。女子的声带较短,男子的声带较长,因此,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男孩子到了青春期,喉部骤然发育,声带面积显著增大,所以音调变低,这叫变声。气管、支气管和肺气管长10~12cm,在食道的前面,气管下端分成两条支气管。气管和支气管的管壁中都排列着一些半环状的软骨。软骨环具有支架作用,且有弹性,使气管腔保持开放状态而管壁不致坍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