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中学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井田制的实质、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国家不同时期对土地兼并的政策、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2、知道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知道土地兼并的根源、了解国家政策演变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讨论交流的方式,掌握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交流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国家不同时期对土地兼并政策演变原因的讨论,体会一定时期的政策跟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有密切关系的道理。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内容、土地兼并问题、国家土地政策难点:国家土地政策演变的原因三、教学流程:导入:角色转化思考“假设你2012年向棉城文光街道承包了10亩土地,在上面种植水稻,今年夏天可以收获。请分析:(1)你能否将这10亩地卖给别人?(2)收获的水稻你可以如何分配?”引导学生明确土地制度的两个重要问题:所有权和使用权。进入新课:通过时间线索,简单介绍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再进入井田制。一、井田制(商产生、西周全盛、春秋战国瓦解)1、内容:实质是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分为公田和私田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土地所有权为国有,再引导学生回顾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得出土地通过层层分封,实际上为贵族所占有。从而总结出井田制的实质为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井田制的内容为分为公田和私田等。材料:农民们……到了二月就下田耕种……把农作物统统收好,便忙着去替公家修筑宫室……在冬天,还要去打猎……他们一年四季劳苦……冻得只是发抖。吃的是苦菜,烧的是烂柴。屋子被耗子咬得东穿西洞……——童书业《春秋史》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井田制下农民的工作辛苦且待遇差,所以一有机会就会寻求解脱。而这种解脱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牛耕的出现而得以实现,从而进入下一个问题,井田制的瓦解。2、瓦解:(1)原因:铁器牛耕的出现(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第1课的内容得出结论)(2)过程:各国的税制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的相关内容)在这里要引导学生总结,正是因为井田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各国积极地进行税制改革,最终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由此总结一个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土地私有制(战国至清代)1、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12、土地私有化带来的结果:土地兼并——自耕农破产、贫富分化、国家赋税减少材料: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材料: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由材料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分析土地私有化带来的结果。即对自耕农,是导致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农或雇工;对国家社会,是导致贫富分化,社会动荡,国家赋税减少。引导学生回顾第1课的内容,由自耕农是国家徭役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引出历代国家都要尽量保护自耕农,以保障国家的赋税徭役正常征收。3、国家政策战国至唐初,限田、均田——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皇帝带头兼并土地材料:在中唐安史之乱以前的各代,都是实行限制私有土地占有额的政策……唐代以前,对土地买卖限制颇多……如北朝、唐代的均田制,就对土地买卖有严格的规定,北朝的露田不能买卖,桑田和麻田也不准买卖。——《宋代经济史稿》由材料总结出战国至唐初对土地兼并主要态度是抑制,政策是限田和均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均田制,包括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时间、内容、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在这里重点要点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没有从制度上根本的改变,就没办法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再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宋代的对土地兼并的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