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的: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惩、君、汝、穷匮、何苦、亡(以应)。虚词——且、焉、诸、以。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句(且焉置土石)。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战胜困难。三、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三、教学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四、运用“主体参与有效课堂”的模式,“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自读:完成下列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高万仞惩山北之塞箕畚穷匮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毕力平险达于汉阴河阳之北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虽我之死投诸渤海之尾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帝感其诚。且焉置土石(练习结束后,小组或前后相互订正,课文中另有不懂或疑惑的地方,就小组提出、解决。)二、合作学习,研读课文:(一)初步理清“人”和“事”: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途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动有何作用?(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通过问答,要求学生明确:“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同“岂”,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轻贱的称呼。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而是“笑”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