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 北师大版VIP免费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1/2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2/2
七年级历史师生共用教学案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一、学习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理解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二、预习导学:(一)明清经济发展:1、时期:从到,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2、代表:康熙到乾隆年间出现的“”局面。3、表现:(1)农业得到较大发展。(2)生产十分兴盛。(3)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和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世界市场上一半白银流入中国。(4)商业发展: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变成专门的;传统的大城市中,工商业也很繁荣;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1、社会方面,由于清朝人身依附进一步削弱,农业人口增大,传统的开始变化。2、经济方面,运用和等手段经营的新型地主出现,手工业出现了方式和带有特征的经营方式。3、思想观念方面,商人地位提高,并出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4、特征:出现的征兆,带有向演进的趋向。(三)西方列强挤压下危机:1、原因:(1)内因: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坚持“”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大兴,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2)外因:英国推行罪恶的2、结果:清帝国无力抵抗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三、合作探究交流:明代以前,士农工商这“四民”中,商人排在最后。到明末,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位置升到第二。到清代,对内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你能说一说“重农主义”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吗?四、知识巩固延伸:1、下列关于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外贸易处于劣势B.对外实行闭关政策C.对外贸易处于优势D.对西方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2、下列不属于近代化因萌发趋向的表现的是()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B.“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C.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D.大兴文字狱3、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做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演讲题目是()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4、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步伐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在()①工商业发展受到打击,科学技术被鄙薄②新思想、新文化受到限制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④实行封建专制统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 北师大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