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框自由平等的真谛导学案第七课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学案编号:__15__学习目标:了解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懂得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道理重点:自由的意义、平等的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难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学习辅助:教材视频课件(PPT)等教学环节:一、自主学习1.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2.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3.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其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二、交流展示:1、阅读教材P91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思考:(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1)风筝挣脱了线的束缚,失去了线的保护,自然“无力回天”。(2)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2、通过P94相关链接和P95阅读感悟,进一步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宪法第二章权利与义务的第四十八条第1款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继承法的第九条中明确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在劳动法的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三、点拨升华: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希腊剧作家尤里皮迪兹在《腓尼基少女》中写道:“……平等,它是人类的自然法则,上天注定平等是人的本分,权利和命运由她分配。”中国历代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都以“均平”为口号。如北宋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口号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直至清朝末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口号仍是“薄赋税、均贫富”。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十八大将“平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确定下来。1、从材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法的平等是一种规范上的平等,不是事实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是禁止不合理的差别对待,而不是禁止任何差别对待。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其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对这一规定你是如何理解的?(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意义,明白了法治和自由的关系,多部法律关于平等的规定:宪法、民法、刑法、教育法;全面掌握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知识。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认识自由,行使自由,努力做到法眼看平等。五、达标反馈:1.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决定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按顺序排列。“排队日”的设立启示我们,在公共场合要做到(A)①自觉遵守公共秩序②自觉排队上下车、购物③自觉、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④有急事要办,可以插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C)A.自由与规则不可分B.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C.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D.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3.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下列对平等理解正确的是(C)A.平等就是“等贵贱,均贫富”B.真正的平等不该有丝毫的不均衡C.平等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平等D.社会不可能实现平等4.民主、自由总是相对的、具体的,任何社会都不会存在不受限制的绝对的自由和民主。因此(C)A.真正的自由、民主是不存在的B.任何社会的民主、自由都是虚伪的C.必须加强法制观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