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运动康复个别化训练的实践与研究发布时间:2014-04-1910:31:50作者:嘉兴市海宁培智学校金一儒发表者:赵文龙浏览次数:(18)评论次数:(0)摘要:暂无2013年浙江省特殊教育获奖论文【摘要】每一位智障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运动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训练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特别是粗大动作能力,能有效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荣誉感。但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不同类型的智障学生越来越多,每位学生的障碍类型与障碍程度又存在较大差异,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这些学生的训练需求,本文以笔者任教班级智障学生为例进行研究从训练前期诊断、制定训练目标、工作分析、个别化训练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运动康复个别化训练。【关键词】智障学生运动康复个别化训练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接受教育的智障学生的障碍类型越来越复杂,从遗传性智力障碍到学习障碍,从唐氏综合症到脑瘫,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到孤独症等。这些孩子因先天或后天多种因素引起大脑器质性损伤而造成认识活动持续性障碍,他们不仅智力低下,而且往往伴有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不同学生的运动障碍类型、障碍程度又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水平层次不齐,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笔者现任培智四年级运动康复专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统一要求,统一时间的康复训练只能满足班级中部分发展水平较好的学生,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难以完成训练任务,如运动的距离、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时间都无法达到要求,身体肌能得不到充分锻炼,康复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对于老师来说,无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康复训练效果把握不足,导致训练缺乏系统性、目的性、针对性。近几年我校积极开展个别化教学活动,定期举行个别化备课例会,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让我对个别化教学有了深入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个别化训练能满足不同类型智障学生的运动康复需求,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训练,有助于改善他们的运动机能,促进身心发展,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信心与能力,为智障学生运动康复训练找到了新方向。本文以本班智障学生为例进行研究,阐释运动康复个别化训练的操作与实施,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与体会。一、前期诊断,把握学生情况由于智障学生的障碍类型、障碍程度不同,造成其心理、智力、动作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满足这些学生的康复需求,就必须通过调查、观察、记录等方法了解智障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评量找到智障学生的缺陷不足,优弱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各领域发展的现有水平,明确训练起点在哪里,从总体上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加以概括判定,做到心中有数,为制定个别化训练目标、安排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提供依据。(一)家庭调查通过询问家长或填写调查问卷了解智障学生以往健康方面的资料,包括生长发育史、病史;了解智障学生的致残成因,包括孕期、产前、产后、遗传、病患等情况;了解智障学生现有健康状况,包括表现较为严重的身心缺陷、发育情况、用药情况等;了解智障学生在家庭中运动锻炼的情况,包括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时间、运动中出现的问题等。(二)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是对确定实施个别化训练的个体进行详细记录,可以直观的了解智障学生在运动康复训练中的表现情况,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比较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在班级中的运动能力发展水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堂观察,即在运动康复课、体育课、体活课等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包括学生在训练中的运动强度、运动距离、运动时间等;一类是课外观察,即在大课间活动、运动会、晨操晨跑等日常锻炼中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观察记录,包括比赛成绩、缺陷问题等。(三)评量分析要正确判断智障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现状,找到学生的训练起点及潜能,仅靠教师在学校的观察记录是不够的。因此,我运用本校自编发展检核表《智障儿童发展表》对学生粗大动作领域进行评量分析,通过对颈部、滚翻、坐姿等11个方面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