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动手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作者:周琴(宣汉县土黄镇小学宣汉636167)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一、激发兴趣,让孩子在操作实践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教学要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放手让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测量、交流、操作、思考,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实践中进一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信息窗1《认识分米、毫米>》长度单位时,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教学中我着重从激发兴趣和动手操作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自内心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众所周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由于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学生以前已经学过。为了进一步巩固旧知,我首先拿出事先准备的长分别是1米、50厘米、10毫米的三根小棒,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他们初步感受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知道1分米、1毫米究竟是多长,教学中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和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探索、不断感受,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如,在学习了分米、毫米长度单位后,让学生同桌两人一组自己动手在尺子上观察并找出1毫米、1分米的长度。为了进一步巩固新知我事先准备好了电话充值卡、一分硬币、凳子、语文书、字典、粉笔盒等物品,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看一看、比一比、夹一夹、画一画、数一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合作学习,边活动边记录,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起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二组有的同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偏差大,被细心的小组其他同学发现并及时纠正了。三组在测量桌子的长度时,由于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共同商讨,终于找出了窍门。每量好一次后作上记号,最后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们通过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人的思维,从整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1思维的过度,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学生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始于直接经验,逐步向抽象经验展开。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的能力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出示一组实物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动手量一量:1.用铁丝围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引导:这根铁丝的长度实际上就是你围成图形的什么?)(周长)2.同桌互指,感知周长;交流已经学过的图形周长公式。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从而感知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我就顺势的说:那么圆的周长该怎么测量?学生有说A.滚动法。(在尺上、在地上……)B.绕绳法。(用绳子、用纸条……)C.拉伸法。(对于可拉伸的圆)学生说出了好几种测量方法。这样同学们不只在操作中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