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导语21世纪,教育走向生本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新课程的实施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促进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发展,一直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教学班中,对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探究一直是倍受关注的话题。今天,本人利用这个机会,试图就影响学困生形成的因素以及如何根据学困生的成因和实际开展有效的学习心理辅导、激发学习内驱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不良情绪并如何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学法指导、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等对策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请教同行。“学困生”的定义:在学校里,普遍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如优等生、中等生,很多学校把“犯规”的学生称做“后进生”或“问题生”。好象“后进生”或“问题生”的称呼对学生有所刺激,于是又改用了“学困生”一词,很多人觉得似乎是换汤没换药。学习困难,也称”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但是并没有人对“学困生”给出标准的解释和答案。实际上还是按照老规矩,把“犯规”的学生看成是“学困生”,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使用更多的直白语就是“差生”。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中小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业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孩子”。有人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我今天的话题也就从“差生”说起。为了对“学困生”的定义有更准确、科学的认识,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国内外有关“差生”的教育理论。一、关于“差生”首先重点介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理念。(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理论“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头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纵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真正被认定的“差生”是很少的。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提到的一位叫费加的学生,费加“最大的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是对乘法表的迅速遗忘,因此被定位为“差生”。而正是这位“差生”后来成为一名物理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费加是一位思维尚没有“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说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学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少能做成功的。’”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把“差生”分为思维“沉睡”、天赋呈“隐性”、智力障碍三种类型,从表面上看,他们好像有着共同的特征,如学习不专心、遗忘等。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前两者并不属于“差生”,只是教师暂时没有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没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罢了。后者也并不是不可教育的。进而得出结论:“差生”属于极少数,“差生”是可以教育和转变的。这种“差生”理念为我们转变“差生”或“鉴别”“差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他曾经成功转变了百余名“差生”,使他们成为可造之材。特别是他针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