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华罗庚华罗庚简介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华罗庚小时候家境贫寒,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来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都中学时代的华罗庚正在思考的时候,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学校学习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缀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边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铺里干活、记账,一边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的桌子上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成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急又气,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抱着书不放。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华罗庚心酸的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了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顽强地自学到了18岁。1927年秋天,华罗庚和吴莜值结婚。1929年。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的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华罗庚度初中的时候,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当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然贪玩,但是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说:“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么?”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机会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子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集合》和一本《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1930年春,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瑶瑶头,“他是那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有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熊庆来惊讶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系助理员。进入清华大学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