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__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其中有些事情让人听了非常震惊:第一件事发生在山区一所中学。几名学生仅仅因为前后的课桌挤了一下,发生口角,并最终导致双方发生械斗,造成一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第二件事发生在某小学。这一天,期中考试成绩公布了。某年级一名女生因为小小的失误,最终得了第五名。这其实也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但是就因为该生一直名列三甲,所以这次失误使得她情绪十分低落,尽管老师耐心的开导了她,但是家长得知成绩后却表现出了对她成绩的不满意,并责怪了她。结果该生于当晚自尽身亡。第三件事发生在一个小学。一名平时比较淘气并且脾气倔强的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因为同桌的同学不肯借给他水彩笔,便非常生气,于是就用剪刀去剪这名同学的耳朵,幸好美术老师及时发现制止了他,并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事情到此应当暂时结束了,但是当老师刚刚转过身去准备继续上课时,却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该生站在自己的座位上痛哭流泣,并且猛扇自己的耳光。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做事没有信心,生怕别人笑话。可又有的专门挑别人的缺点、毛病,去笑话别人;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从不考虑他人。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又有的则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可又有的则过于追求分数、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表现考前焦虑、失眠,甚至在考场上因过分紧张而晕场等;还有些学生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又有的则凡事斤斤计较,生性多疑,过于敏感。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让我们试想一下,他们的未来将是什么样子?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但忧。因此,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精神病学者麦灵格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的社会适应能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则起主导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就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孩子逆反心理。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