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不只在春天》写作指导这是一个富含喻意和诗意的文题,近年来,高考“命题作文”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以形象化,诗意化的描述命题。比如:读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北京卷),怀想天空(江苏卷),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卷),季节(福建卷),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等等。其实,这一类命题作文中都含有让考生寻觅“类比”,捕捉“象征”的暗示。上述题目中的“细雨”、“闲话”、“天空”、“春光”、“季节”、“行走”都是或“类比”或“象征”,考生只是需要或“寻觅”或“捕捉”或“链接”一个好的“点”(材料),对此进行或“类比”,或“象征”的描写、阐述。“花开不只在春天”中的“花开”和“春天”都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在你的作文时,必须把这样的“形象化”转换成“具体化”、“物像化”的事物或道理。“转换”得是否得体,是否巧妙,是否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文章是否能够取胜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花开”是褒义的,但是它绝对不是描写(叙述)几种不是在“春天”开花的花种;“春天”也是褒义的,但是它也绝对不是大自然一年四季中的“季节”意义。这样,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寻觅、捕捉“花开不只在春天”的事或理。文题中的“花”可以指事业之花、学业之花、科学之花、艺术之花等,也可以指精神之花、美德之花、幸福之花、爱情之花等,“春天”则可以指通常意义上有利于人生之花盛开的生命阶段、成功条件、工作环境、人生处境等。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一年既然分为四季,是鲜花,不一定非在春天盛开。”的确,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丛菊冬有梅,花开不只在春天,这是物性使然。自然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早慧,而有人则大器晚成;有人平步青云,而有人则曲径通幽;有人登顶是“华山一条路”,而有人则中途易辙领略到另一番风景……人生的得意和辉煌并非出现在最顺乎人意的情况下,这是主观、客观的条件使然,是内因、外因的影响使然。这就需要我们有坚韧之志、耐得寂寞之定力,也需要我们有变通之智、化苦水为美酒之诗意情怀。领悟了这些深意,你的写作思路自然也就清晰而开阔了。这类作文题,一不小心极容易写成简单对应或牵强联系的文章。1、花开不只在春天也许春日的百花齐放会让你心旷神怡;也许春日的风和日丽会让你陶醉痴迷。但当你看过夏荷的恬淡、秋菊的典雅、冬梅的傲然之后,也许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叹:原来花开不只在春天!(引题)当年少轻狂的李太白腰悬三尺佩剑,傲气凌人的从皇宫中走出之时,也许他感觉到了自己被春色所笼罩,要不怎么会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语呢?的确,享有“诗仙”之名的李白凭着自己盖世的才华征服了玄宗,征服了天下的文人。但他的那股轻狂之气却始终进不得小人的眼底。谗言过后,本是春光无限的李白豁然间变得冰雪满天。不是玄宗容不下“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他,而是他的锋芒太露,受此打击后,李白并未对命运束手就擒,他凭借着自己的豪气向世人证实了花开不只在春天。那“五步杀一人”的狂语依旧。“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壮语也许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李白凭借着那份轻狂开出了不只在春天的花,那种情怀已值得后人永世景仰。(举例1,再结合中心小结)倒溯到南唐灭亡之际,经受了江山易主,国破家亡的李煜也许只有他自己能够道出他心中的愁思。昔日的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已改。昔日的一国之君,高高地站在王城之上,看着自己的天下,也许心中一片春意融融。而如今,孤身处于小楼中,虽身挂一1个“违命侯”的屈辱头衔,内心却早已如冰冻雪打。后来,后来,在无数次痛苦的回首后,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如滔滔江水般的愁思。“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或许就是他内心的最好写照吧!“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更是他“身是客”的悲鸣!(举例2)也许在别人的眼中,他只是一介亡国之君,但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李煜他失去了春光的环绕,春花的簇拥,一下子掉进了冰天雪地,才使他获得了不只在春天开放的花――开创了婉约词风的先河。这朵美丽得让人心痛,让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