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20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发现创造力是智力正常人普遍具有的心理潜能。“人人是创造之人”,揭示出创造力不是极少数天才所具有的特殊天赋,而是人人都具有的创造潜力。创造力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形成和表出来的。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不是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只要经过努力,就会有发现、有发明、有所作为了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在教育界自古就有个案例:方仲永少时聪颖,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此时他具有了创造的先天潜能,但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结果十二、三岁时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0岁时“泯然众人矣”。有良好的先天素质,然更需要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尤其是他自己的磨练,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创造力也是这样,虽然人人都有创造潜力,如果你不去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它永远不会显露出来,就会被埋没,就像有好嗓子不会运用而马上就跑去唱歌一样。只有相信自己具有“创新”能力,你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激活。待具有了创新思维后,能力的出现也就只需通过努力即可水到渠成。怎样培养创新能力呢?1、热爱教育,关注教育,享受教育我们都知道,艺术和文学创作都必须源于生活,只有源于生活的东西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才能为人们所熟知所接受。其实,创新也是一样,创新的灵感从哪里来,它也必须从生活中来,它不可能凌驾于生活之上,更不可能是梦幻的虚无飘渺的东西。我们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并时时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且要好好掌握其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适时引导,适时创新。这样我们创新的灵感源泉才会永葆青春,永不枯竭,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才会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教育也要做到“取真理,利新法,教新生”。创新,没有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不行,没有丰富的教学体验不行,没有艺术的概括表现也不行,不了解掌握学生更不行。2.引领创新、正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的教师才能创造出创新的教育,教育的创新,将为一个国家提供一个世纪的创新人才。创新的思维是综合素质的核心。知识既不是智慧也不是能力。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的教师”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需要教育在尊重人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学要对人的素质给予充分的发展,使所有儿童与青少年的天赋、能力等各种素质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真正造就人才。大量的事实表明,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思维敏捷、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思考,他们最善于利用头脑的力量。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还必须具有智慧。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一句话: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其实,他说的这个火把点燃的正是人们头脑中的创新的思维。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首创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顽强精神、献身精神、求实精神。其次,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第三,要创新就必须认同两个基本观点,即创新的普遍性和创新的可开发性。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如果创新能力只有少数人才具有,那么许多创新理论,包括创造学、发明学、成功学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的创造性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