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提倡的教育研究方法我关心的问题是三个:一是教育研究究竟有哪些方法?二是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一、教育研究究竟有哪些方法?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传记法、行动研究法、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人种志研究、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现象学研究、教育解释学研究,等等。其实,经典的教育研究的“大方法”只有两个:一是哲学研究(主要包括思辨研究和价值研究);二是科学研究(也称为实证研究、经验研究)。两者的研究过程都显示为“问题与假设——资料与证据——结论与讨论”。二者都从“问题与假设”开始,以“结论与讨论”结束。差别只是:思辨研究以“逻辑思辨”的方式提供“资料与证据”,强调“逻辑推理”。而实证研究以“调查”的方式提供“资料与证据”,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拿证据来”、“说话要有证据”。在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哪个方法更有实力更有地位?这很难说。一般而言,有理性主义传统的国家比如德国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哲学研究。而有经验主义传统的国家比如英国、美国的研究者更愿意采用科学研究。典型的实验研究的话语方式是“……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或“……对……的影响的调查研究”,比如“思维导图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这样的话语也可以浓缩为“……对……的影响”,比如“思维导图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影响”,还可以进一步压缩为“……的实验研究”,比如“思维导图实验研究”。反过来说,如果某研究报告的主题显示为“思维导图实验研究”,那么,这份研究报告的完整标题乃是“思维导图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也就是说,经典的教育研究只有两个“大方法”(可称之为研究类型):哲学研究和实证研究;这两个经典的“大方法”各自包括了具体的经典的“小方法”。就实证研究而言,经典的“小方法”包括三个: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含问卷、观察和访谈)和实验研究。一般所谓的“课例研究”、“案例研究”、“自我反思”、“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等,也不过是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这三个经典的研究方法的变形、补充或额外的解释。比如:“课例研究”、“案例研究”主要属于调查研究,“课例研究”是对某节课的调查(观察),“案例研究”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课例研究,也包括面对某个或某几个学生、教师、校长或班级、学校的个案研究。自我反思”也是调查研究(观察研究)它是教师对自己经验的自我调查、自我观察。“行动研究”其实是实验研究,由于教育实验研不可能做到严格控制和测量,几乎所有的教育实验研究都只是“准实验”。西方人把这种“准实验”称为“行动研究”。“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它们都属于实证研究,它们只是实证研究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两种方式。质的研究以事实、故事的形态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量的研究以数字(统计、测量)的方式收集和分析资料。实证研究属下的三种经典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都既可显示为质的研究,也可以显示为量的研究。而其他所谓人种志研究、现象学研究,也不过是调查研究,主要显示为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所谓解释学研究,主要只是历史研究,主要是对历史文本(经典名著)的深度理解与阐释,尤其重视文本表面背后的“微言大义”。这样看来,研究者在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的时候,完全可以简单而自信地宣布:“我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或者,“我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我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或行动研究)”。二、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是两个核心方法。而且,最好以实验研究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除此之外,实在没必要追求研究方法的花样和新奇。如果认可教育实验研究的经典标题是“……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那么,这个经典标题就隐含了实验研究的操作策略和选题范围。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所谓实验研究,就是在自己的课堂或班级发起一场个人化的教育改革。如果教育实验被理解为“准实验”而不是在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