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它既是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深刻描述,又为二力平衡的探究做了理论准备。这节课的设计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通过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重点讲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的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二、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起了重要作用,牛顿在此基础上经过总结和推理得出重要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引出惯性概念及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只与质量有关,会运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学生分析本节所讲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而且对于两个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关键是如何让学生亲自探究验证得出结论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一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2)、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2.情感目标: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3.能力目标:(1)能将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五、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六、教具惯性小车、木块、斜面、木板、毛巾、棉布、多媒体投影七、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投影看生活中的几个现象(1)坐在车上,当车一开,人会向后倒,为什么?(2)大城市警察查看司机是否系了安全带,为什么?(3)演示一个惯性现象的小实验:惯性球实验通过这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2.历史回顾,新课教学首先让学生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答: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也会摆动,停止用力会最终停下来。(一部分学生会认为物体受力则动,不受力则静止;也有一部分同学对此产生疑问)①历史回顾:西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希腊的学者西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②伽利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破案中:有时时显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也就是光凭经验来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在探索运动的原因是,西里士多德正是凭借种明显的线索引出错误判断。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利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误”。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然后就近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讨论中,学生主要集中在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怎样改变阻力大小;推力或拉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