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敢于提出新的想法,使全体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参与,互动互助,动脑动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主与创新中形成发展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体会。一、巧设问题情境,以趣激思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探个究竟的情境中。1、悬念式情境。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知识前置应用,展现数学知识非凡的美丽,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六年级《比例尺》一课时,可以创设“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情境,教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就觉得奇怪了,此时,教师马上说:“今天要改变过去的考试方式,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了很有兴趣了。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能很快回答出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们这时更感到奇怪了,都想知道为什么,老师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说:“其实,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我,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了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通过所设的悬念,为学生们创设了自主探究的情境,使学生想探索新知。2、冲突式情境。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的,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并没有急于解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而是在初步感知后马上出示了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正五边形、圆这五个平面图形,问:“你能先猜猜哪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任意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其它的都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任意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于是我请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别阐述理由,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说:“它看似象轴对称图形,但它没有对称轴,不可能完全重合。”这时候学生心中就有疑问了,我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3、反思式情境。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这时候教师千万不能小视这些错误,要善于从中选择素材,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的探究学习,反思错误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从而得到新的认识。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我先出示两个小数4.36和4.4,让全班同学直观猜测判断两数的大小,有的认为4.4大,有的认为4.36大,于是学生中就有了两种声音。认为4.36大的学生觉得因为4.36的小数部分位数多,所以4.36大。认为4.4大的学生有的说4.4里有440个百分之一,而4.36里有436个百分之一,当然4.4大;有的说两个数的整数部分一样大,只要看十分位,4.4的十分位比4.36的大,所以4.4大;有的学生还结合生活,很有创意地在小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元”,一看便知道4.4大。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思考,全班最终达成共识。学生们在争辩反思中,水到渠成,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二、拓展探究方法,学为己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归类、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