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洒满阳光万物生长需要阳光,学生的茁壮成长也需要教师阳光雨露的滋润。记得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让自己感动的课堂才能感动学生,每一位老师要想教育出成功的学生,首先要具备阳光般的心态。当我们拥有阳光的心态,才会使自己的课堂变得轻松有趣,学生才会乐学、爱学,才会有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试着从以下几点让阳光洒进我的课堂。一、巧解意外让阳光射进课堂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教授比喻句的用法,为了让学生记住,我请了许多同学来发言,“夏天到了,太阳像个大火球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毛毛细雨从天上撒落下来,像断了线的珍珠。”……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造的句子也非常生动。这时我发现,我们班一位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男生彭传增把手举得高高的,想要发言,我很欣喜,当他把句子说出以后,满堂哄笑,“我妈妈脸上的雀斑就像一粒粒黑芝麻。”这真是节外生枝,我始料不及,怎么办?虽然这个句子是对的,但学生们哄笑不止,彭传增的脸也已经憋得通红,听课的老师也紧张的看着我,教室里好像笼罩着一片乌云,场面一时难以控制,我要把这个偶然转化成一个有力的教学环节,或许这个节外生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随机一动,对彭传增说“你知道妈妈脸上有雀斑,说明你很关心妈妈,那你觉得妈妈还漂亮吗?”彭传增斩钉截铁地说:“我觉得我妈妈是这个世界上做漂亮的人,因为她很辛苦每天很早起床给我做饭,晚上还要辅导我写作业。”“是呀,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不管她们长什么样,都是最美的人。”学生们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巧解意外,阳光满室。二、善待抢答“迸”出美丽的阳光因为我平常的课堂很活泼,学生上课发言也很积极踊跃,经常出现抢答现象。还记得在教《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时,我问学生:“题目中的‘三’,究竟解释为第三次呢,还是理解为前后一共去了三次?”话音刚落,崔浩然就迫不及待地说“课文写的就是刘备他们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题目里的‘三’应该指第三次。”“我不同意。课文第一自然段明明写的是他们一、二两次去没有见着。”刘映彤不服气的说。胡方宇笑眯眯地说“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题目里的‘三’指的是一共去了三次一、二两次是拜访,课文用的是略写,第三次拜访,用的是详写的手法。”“再说了,‘三顾茅庐’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怎么可能丢掉一、二两次呢?”刁宇航胸有成竹的说。“大家觉得言之有理吗?”我和蔼可亲的望着全班同学说。同学们想了一下,都点了点头。由此可见,对待学生的抢答,老师要细心的呵护,应注意学生的自尊,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师生共同撑起的一片蓝天,那么就无需设定那么多的规则设想如果必须举手发言,必须是老师让谁回答谁才有机会回答,那么会有许多学生没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也会因此失去许多精彩。三、赏识差生让阳光普照他们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没有发现优点的植物被称为杂草,有优点的植物就叫名花名草,其实草还是那棵草,树还是那棵树,只是缺少识别和利用他们价值的人。许多语文老师爱抱怨,现在的学生不会写作文,甚至提到作文就头疼。原因都在学生吗?老师们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有一些责任呢?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不是优等生,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们究竟又给他们留了多长时间思考。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老师的问题提出,立刻就有优等生举手回答问题,他们回答得很好,老师很满意,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反反复复就那十几位同学回答问题,刚开始有些学困生还愿意思考,愿意回答,慢慢地,他们开始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他们的手也再也没有举起来。下课,我悄悄地走到一个孩子旁边,轻声问他:“孩子你为什么不回答问题呀?”他耸耸肩,无奈的说:“这是公开课,我的成绩不好,老师能叫我吗?”可想而知,这位同学有多失望,试想他下次还敢举手吗?他还能对语文产生兴趣吗?久而久之,缺少了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浸润,他的阅读和作文怎会提高呢?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困生,记得在一次课堂上,我让学生按顺序依次回答问题,轮到周宇恒了,他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意思是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