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调整内江市第四中学邓世松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有很强的阶段性和相对性。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据对几个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健康的发展,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心理健康的阶段性和相对性决定着每个人都可能同时存在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两个侧面,在其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该阶段情况适应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就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很容易的就能适应从一个年龄段迈入另一个新的年龄段并健康的发展。但一个心理不健康或面临心理危机的学生就可能在不适应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这个关键时期就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世界卫生组织1984年在其章程中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且是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都达到的一种完好状态”。据此章程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个问题尤其显得重要。这是因为,中学生的整个时期都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成长,这个阶段是他们日后定型为完整人的基础。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心理健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标准:功能正常,自我意识正确,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人生态度积极,行为表现规范,行为与年龄相符,个性结构完整。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没有具备这样完备地心理健康标准。以下将从实际情况探索当下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1、学习方面的问题。如,学习障碍,学习疲劳,儿童厌学症,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考试作弊、不做作业、粗心大意、偷懒、偏科、不专心等)。学习问题是中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这个时期的学生要面临升学的考试,家庭和学校对于学业的强调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改变目前状态的方法。过分的强调和重复使得中学生的心理承受着很重的负担。2、社会交际方面的问题。主要指教育不良而造成的问题,如,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和吸烟、早恋等;有的还加入不良团伙乃至犯罪等等。学会与人交往并正确地进行社会化是这个时期中学生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由于我们目前教育的不适当使得部分中学生难以与人进行正确的交往,由此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一定的问题。3、个人情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恐惧症,如空间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社交恐怖;2.抑郁症;3.焦虑症;4.神经质;5.妄想、自杀行为。这些主要是一些个人特质方面的问题。由于环境教育以及成长经历的原因,有些中学生容易出现此方面的倾向。4、人格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人格缺陷(自卑、猜疑、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怯懦)和人格障碍(精神分裂、冲动症、偏执、表演、反社会、强迫、疑症)两个方面。人格的形成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发挥作用。中学生出现人格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长期教育的忽视以及心理压抑造成的。5、行为方面的问题。如多动症、偏食、厌食、肥胖症、咬指甲、口吃、儿童抽动1症、睡眠障碍。6、品行方面的问题。如攻击、说谎、盗窃。7、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如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离异家庭子女问题。8、性心理、性教育问题。如性偏差等等。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了解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是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综合起来,造成中学生如此众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却会伴随人的一生并在特定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离异、父母的期望与子女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亲子关系不佳等。2、不良的师生关系:不良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出现忧郁、冷漠、孤僻、厌学、缺乏自尊心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