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先生背影,践行逐陶梦想——“行知伴我成长”演讲稿丹阳市第九中学许蔼灵1385292638616年前,抱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想,我踏进了师范绿意葱茏的校园。大学充裕的读书时间,使我走近了陶行知先生,当目光在字里行间穿行,先生的风采似乎触手可及。他那爱国救民的民族精神,尊老扶幼的传统美德,自制自律的个人风貌,爱满天下的个人情操,为人民教育奋斗到底的奉献精神,生活即教育的伟大思想……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将书轻轻合上,我远望先生卓尔不群的背影。12年前,我,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带着对陶行知先生的崇敬和爱戴,走上了三尺讲台。记得开学第一节课,在全班学生期待的目光里,我的声音居然有些颤抖,只用20分钟,就把45分钟的内容匆匆说完。而课本里看似短小的文章,连我自己都没有完全吃透,又怎能在教学上游刃有余?第一次月考成绩很不理想,家长投来了挑剔的目光。那时,我强烈地感到自己学识浅薄,难以胜任,压力袭来,步履都重似千钧。这时,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他主张“不论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妇女,成人和儿童,不分宗教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都一律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可这是多么难以实现啊——全中国95%的农民不识字,既没有现成的学校,也没有大量师资。为了推广平民教育,这位曾经留学美国的大教育家,在创办晓庄师范期间,竟然每天挑粪种菜,亲身劳动,从身体和灵魂上俯下身来,俯到了最普通的劳苦大众中来。他全心全意,忘我奉献,他节衣缩食,筚路蓝缕,就是要为劳苦大众服务,为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就是这样,晓庄师范的灯火照亮了广袤的中国乡村,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第一次触摸到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汉字。这一场教育普及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而我所面对的问题,仅仅是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班级就是我要耕耘的土地,我也要俯下身子辛勤劳作。我眼前闪现先生这样的背影:一个刚刚放下扁担的陶行知,手里拿出简明识字课本,与田间憨厚的农民攀谈。这背影激励我,在火热的事业里,放下身段,排除万难,奋力钻研,用青春铸造梦想,用汗水浇灌土地!终于,我的第一届学生,在期末测试中均分第一,我向自己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多谢先生——让我学会了“教书”。10年前,我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对自己的教学很是满意。可有一天,一个孩子苦恼地对我说:“老师,活着真累。我们这么辛苦读书,究竟为了什么!”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般,在升学的压力下,我竟然忽略了孩子的做人。我悔恨自己的粗心,更悔恨自己的自满,脑海中闪过先生的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困惑之中,我又打开先生的文集,轻轻地问:“先生,我该怎么办?”先生有力的眼神凝视着我,似乎在坚定地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面对抗战之后的政治黑暗、政府专制,先生嫉恶如仇,大声疾呼,义无反顾地抨击与抗争。原来陶行知,并非一1个死守三尺讲台的教书匠,并非一个只讲忠孝廉耻的谦谦君子,而是一位,讲民主,讲自由,并愿为之力战到死的大教育家。他给我们留下了慷慨激昂、奋臂高呼的背影,我仿佛还能听到,那从心里迸发出的熔岩一般滚烫的声音!我恍然大悟,我们的教育不在于传授考试技巧,而在于培养终身学习、追求真理的习惯,在于塑造热爱民主、崇尚科学的现代人格,在于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任沧海横流,任风雪弥漫,任路途艰险,都要挺直腰杆,为社会发展开创人格基础,为中华民族标举良知与正义。就让我先从教他们做一名真人开始吧!多谢先生——让我懂得了“育人”。先生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修为;先生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力量。卓尔不群的先生在时光流逝中留给我的背影如一面镜子,照出我的浮躁、浅薄和苍白。先生的背影也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不断前行的路途。远望先生背影,践行逐陶梦想。梦想指明方向,实践磨砺锋芒。实践路上有陶先生相伴,我的梦想就不再是梦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