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准备与设计第1条深入研读《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全面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整体要求和设计思路,明确该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第2条了解思想品德课程中所涵盖的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大学习模块,并根据它们各自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分别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心理和道德模块应注重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法律和国情模块则需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注重培养和落实法律意识和国情观念。第3条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系统框架和主要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对照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内容,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三维教学目标。第4条了解学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全面、科学、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材,明晰价值,突出重点,切中难点。预测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疑惑点、争议点和课堂意外,做好必要的课前预设。设计符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第5条充分收集思想品德课教学所需的相关信息资源,精心选取与教学相关的鲜活案例和生活素材,并做适当的加工处理。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提高资源的课堂使用价值。第6条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加强团队互助合作。通过教师个人说课、备课组集体讨论修改、每位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重新调整等步骤开展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二、教学组织与实施第7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注重正面教育,宏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将其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让思想品德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第8条重视人文关怀这一思想品德课核心价值,营造有情有义、温暖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价值。第9条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生活体验。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情境,探讨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10条充分把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定位教学起点。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关注程度,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有价值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处境研究、视频观看等。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活动的有效性和必要性问题,即活动设计的目的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避免形式化,摒弃为活动而活动。所设计问题必须切口小,指向明确,深浅适度,并有一定的生活背景和实际意义。第11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中有所触动,形成共鸣,引发思考。注重启发引导,倡导无痕德育,避免灌输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抒发真情实感,提升思想认识。第12条提倡多元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第13条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其真正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课件的制作要本着简洁、有效的原则,使之服务于教学,切不可喧宾夺主,干扰教学。三、作业与评价第15条精心选择和编制作业,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业布置要适量,实行分类设计,形式多样,倡导书面作业和行为作业相结合,增加选择性。要做到认真批改,及时反馈。第16条试题命制要联系学生生活,注重教育价值,体现人文关怀,突出能力考查。思想品德学科考试必须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避免误导学生死记硬背。严格控制试题难度。第17条评价方法多样化,综合运用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倡导发展性评价,不简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诊断,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第18条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和行为改善。倡导学生自主反思,在明辨是非中修正自身行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内化认知,促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四、教学资源第19条教师平时要注重学习和积累,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广泛阅读相关报刊和书籍,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需要注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