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语文课带给我的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是小学语文第一册最后一课,记得那天学完课文后,我习惯性地问同学们:“学了课文,你们懂得了些什么呢?”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我知道了一只小蝌蚪长大后就是一只青蛙”“我懂得了要保护蝌蚪和青蛙”“我知道了说话要说清楚,不能像鲤鱼阿姨一样,让蝌蚪找错了妈妈”“我知道了请教别人时要有礼貌”“我还知道小蝌蚪是先长后腿再长前腿,然后尾巴不见……”……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满意地点点头,觉得这节课学习目标已经达到了,于是准备去完成这课的扫尾工作——练习册上的作业,好尽快进入期末复习。这时,坐在最后排的一个男生把手举得高高的,他是我班发言最积极的孩子“高华桥,有啥事吗?”我问道。“老师,小孩子生下来就有手和脚吧,可是……”还没说完,坐在他前面的毛亚东同学扭过头调皮地冲他边笑边说:“嘻嘻!这个都不知道啊?”同学们也跟着笑起来,我也被这莫名其妙的问题愣住了,这孩子脑子里又在想些啥呢?这时,只见高华桥生气地瞪了前面同学一眼,挠了挠后脑勺又接着说:“可是,青蛙为什么就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呢?”笑声渐渐没有了,孩子们把期待的目光渐渐投向我。我一边寻思着怎样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们这一科学道理,一边冲这个发问的孩子夸道:“你这孩子,问题就是多哈,差点把老师都给考住了。嗯,是个爱动脑子的孩子!”也不知道是表扬的效应?还是文中的故事早就引发了孩子们很多的疑问?或是他们真想用问题再来难住老师?还没容我解释高华桥提出的问题,一只只小手又紧跟着举起来了:“老师,小蝌蚪是黑色的,变成青蛙后怎么就成绿色的了呢?”“老师,小蝌蚪的尾巴是被水蛇咬掉的吗?它怎么就不像小壁虎一样再长新尾巴呢?”“小蝌蚪变成青蛙要多久啊?我以前捉回家的蝌蚪怎么就没变成青蛙呀?”……孩子们有点没完没了了!面对这一连串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一时还真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给他们做解释了。眼看着这节课就要下课了,我既有些抱怨他们打乱了我的教学进度,又不得不为孩子们创造性的思维所震撼。望着台下64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感到无比羞愧。我含糊地给他们讲述了一个个科学道理。尽管孩子们都听得似懂非懂,但却异常专心,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下课后,我特意去电脑室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还请学校电脑老师帮我下载了一些有关动物方面的录像和资料,利用下午最后一节读书课时间,我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去观看了有趣的《动物世界》,孩子们畅游在奇妙的动物世界,解开了心中的一个个疑团,也激发了他们了解动物、亲近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事后,我不禁在想:可不能再低估这群孩子了!应该为自己好好充充电了!要上好一节课,仅靠那一本教材和教参是远远不够的,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广泛地收集资料,真的难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了。另外,面对课堂上的一个个自然生成如何因势利导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这更是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