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设练习,打造高效课堂湖北省枣阳杨垱海胜中学赵文生曲琴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设计体现“新”、“活”、“趣”,已成为教师教学时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现在教师讲公开课时,无论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还是探究新知的过程,掌握知识的情况,表面上看来大都无懈可击。可只要深入课堂,冷静思考,不难发现不少教师都忽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作业设计。对如何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却不多。因此如何设计有效作业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认真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经过研究与探索,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设计作业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教师完全依赖课本后习题和其它资料上习题。一些教师习惯在完成新知的教学后就让学生按顺序完成课本中习题,然后还要完成教师导学案上习题。教师毫无整理和筛选。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学的低效,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做这些习题,难以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往往需要精选和补充更好、更全面的练习,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因此,完全照搬课后和其它资料上的习题是下下策。脱离实际的机械练习过多。一些教师错误理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本着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好知识的宗旨,设计大量脱离生活实际的重复练习,让学生陷入机械呆板的模仿练习之中,学生既丧失了学习兴趣又无法正常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一旦出现稍微灵活点的题型和现实相关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不能融会贯通,教师只得再花费一定时间和学生一起去探讨、去解决。时间理一长,学生感觉学数学索然无味,认为学得再多也派不上用场,没有意义。动手操作的练习过少。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利用动手操作题让学生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是教师很好的选择。然而,一些教师怕学生操作起来耽误时间,影响课堂秩序,就尽量压缩这些题目的训练时间。殊不知很多数学知识尤其是几何知识均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初中学生数学练习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书写作业马虎、没有审请题意、抄袭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已经不仅影响到数学作业的质量,也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鉴于以上种种问题,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多下功夫:1、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理念:从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既要对所有学生提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要设计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例如在学完七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后的作业设计:甲、乙、丙、丁四名打字员承担一项打字任务,若有这四人的某一人单独完成全部打字任务,则甲需要24小时,乙需要20小时,丙需要16小时,丁需要12小时。A、组题:如果甲、乙、丙、丁四人同时打字,那么多少时间完成?B、组题:如果按甲、乙、丙、丁的次序轮流打字,每一轮中每人各打1小时,那么需要多少时间完成?C、组题:能否把(B组)题中所说的甲、乙、丙、丁的次序适当调整,其余都不变,使完成这项任务的时间至少提前半小时?2、数学作业设计要体现思维的扩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形式教学知识,又在课堂上学习了用符号表示的数学,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要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知识。现在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种活动,是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这种活力体现在将学生带到一种“活动”中去,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发展欲。使学生在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