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备教材:本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备学生: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会说“变大”“放大”“缩小”等词,但他们不知道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和“缩小”是什么意义。本节课,我们要从具体的生活实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意义上的“放大”的具体含义,理解到“放大”与“变大”的不同,理解到放大放什么,放面积还是边长,放一条边还是几条边,放大几倍,放大与缩小的比怎么规定的,放大后面积变化和边长变化的倍数一样吗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思,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技能。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看大屏幕,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长方形的照片,照片中是谁?现在老师把它变大一些。(分三次出示变化后的照片)三种变化中,只有一种符合数学意义上的放大,是图几呢?你为什么认为是图4呢?这幅图和原图相比变大了,但是形状不变,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放大。板书:图形的放大图形的放大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探究,建构概念(出示数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张长方形的照片,根据数据思考。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反馈。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把你觉得重要的地方圈出来,等会我们再交流。出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怎么理解?这里的“对应边长”是指什么呢?也就是说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相对应,放大后的宽和原来的宽相对应。(调换“原来”和“放大后”的位置)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你能分两句说一说吗?现在我们可以说图1是怎样放大到图4的?这里的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比的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这是图形的放大吗?(出示图5变化成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幅图长和宽不也扩大了吗?为什么大家认为它不是放大后的图形呢?变化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多少?宽呢?是同一个比吗?图4和图1对应长的比是?宽的比也是?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比较一下,大小在改变,但什么没有变?所以我们说图4是图1按2:1的比放大的。而图1到图5,大小变了,形状也在变。这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吗?你觉得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如果把图1按3: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倍?计算一下宽是15厘米,长应该是多少厘米?告诉我你的算式。谁来说图1是怎样放大到图6的?(按3:1的比放大)2:1是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3:1是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你怎么一下子能看出放大几倍呢?(比值分别是2和3。)如果按对应边长的比为1:2变化,你认为图形会怎么样?(按1:2的比)你怎么知道是缩小呢?(比值是)出示:把图1按1:2的比缩小,(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去做,动脑思考。就数学学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