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句容市葛村中心小学王进邮政编码212431【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第十册第9课课文。【二】教材简解:《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三】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五】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薛瑞萍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语文课应该散发出如许独特的气息的。课堂是语文的课堂,上出语文味成了我这节课至始至终的追求。而表现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词组较好地顺应了这一要求,将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使整个课堂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情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的反复渲染、情的极力营造中去建构境,最终形成了文境、曲境、心境的和谐交融。而上出文化的气息,由文识人,缘文知曲,这是以《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作课题的文本的内在要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闭眼、想象,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进文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六】设计思路:《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大家交流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4.了解曲名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设计意图:师生进行话题交流,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泉映月》的曲子有的学生可能听过,但不一定有深刻的感受,小学生欣赏乐曲的能力有限,此时只是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谈初步感受,为课文的学习作情感的铺垫。】5.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设计意图: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做到有的放矢。】二、初读课文,初识阿炳。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3)找出描写月亮、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