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学校发展——读《把学校交出来——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一书体会叶明凤2015年8月28日星期五假期,我有幸读了一本教育书籍,《把学校交出来——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作者是中国青年报资深教育记者李斌。在这里,发现教育改善的智慧与希望。作者对中国教育观察之后,发出来的一种由衷感慨。我怀着格外期待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涉及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从课堂改革到管理创新,从留守儿童到高考制度,从乡村教育到大学生活,作者从一个教育观察者的角度来诠释了他眼中的中国教育。整本书中,我们能够明晰的感觉到作为一名教育媒体人身上的那种社会担当——每一篇报道,都在为教育呼吁,都在向社会展现当今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寻着榜样的力量默默前行,用行动改良今天之教育北京十一学校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在很多媒体上都关注过这所学校的发展与突破。在李斌老师《课堂里走出教育家》的报道中,我看到了这所学校的伟大之处是不断地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学生,从学生出发,将课堂变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元素,学生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在《十一学校行动纲要》里有这样一段话:“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么你就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轻慢学生、忽视教学。”这样的描述,充满对教师个体的尊重,对不同个性不同经历的尊重,同时更有对教育者之心的唤醒。做心中有人的教育,十一学校的改革令人振奋。“只有当教育家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成熟的教育,这个国家的教育才可能充满智慧。”教育家一定是根植在一线的,他们洞悉到教育的种种痛与苦,他们感受到学生的种种困与难,他们力求变革,坚守岗位而锐意进取。我们赞赏李希贵校长讲话:只有当一所学校的一大批优秀教师,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教育艺术,来推动学校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时候,这所学校才实现了“教育家办学”。办好学校,或探讨学校的发展,我们需要“教育家办学”,更需要一批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家老师。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为教育所付出艰辛和努力的教育人。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他们用智慧浇灌教育。李斌老师认为,教育要发生质的转变,更关键的是教育者在短时期内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界定,观念转变,思路转变行为随之转变。原本的那份墨守成规心态被打破,人人都成了改革者,成了素质教育的实践者,教育才会有了质的飞跃。“博学、博爱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校长在乎教师,教师才会在乎学校”……这些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凝聚成新的智慧推而广之到学校中,变成行动的不竭动力。教育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对于培养人的事业,其活力只会由尊重教育规律,并对办学充满感情的人来激发是的,教育的奇迹离不开一群有教育梦想的人。有句诗这样写到: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在教育的天空里,我们需要行动,我们也需要自身如星星。以人为本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把做人当做重要的培养目标,有技术高素养的人是这个社会需要。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我们也看到了教育所追求的最终是人的内在优秀。留守儿童是乡村教育中不可绕过去的难题,也是社会责任。那些长期与父母隔离的孩子,在情感上得不到滋养,在心灵上得不到守护。让我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呵护,多一份责任,教育就会更美好.让每个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为什么要把学校交出来?——在后记中,李斌老师这样来诠释书的题目。袁贵仁部长说:凡是学校自己能做好的事,我们都不要干预。实践证明:管得越少发展越好。经济领域的改革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应该属于专业化的校长、追求进步的教师与千差万别的学生。让我们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正能量,挖掘实践中的教育智慧,发展教育事业!让我们怀揣教育梦想,踏上明日的征程!为教育自由发展的空间呼吁——这是每一个教育人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