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秋天1、描写秋天的词语:层林尽染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大雁南飞景色宜人金秋时节秋色宜人秋风送爽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色宜人秋兰飘香秋雨绵绵秋风萧瑟春兰秋菊春花秋月春种秋收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天高云淡叠翠流金秋高气爽春去秋来2、描写秋天的诗句: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⑵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⑶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⑷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⑸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晋·陶渊明《酬刘柴桑》)⑹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⑺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齐·萧悫《秋思》)⑻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⑼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描写秋天的词句: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八声甘州·柳永)⑵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⑶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⑷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⑸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宋·黄庭坚《念奴娇》)⑺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宋·秦观《浣溪沙》)⑻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宋·秦观《木兰花》)1/3⑼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⑽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4、描写秋天的文章:⑴欧阳修的《秋声赋》。⑵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⑶郁达夫《故都的秋》。⑷鲁迅的《秋夜》。⑸庐隐的《异国秋思》。5、与秋天有关的乐曲:《汉宫秋月》、《平沙落雁》、《秋的喁语》6、与秋天有关的习俗:⑴七月七夕: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遥远的夜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有诗为证: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⑵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2/3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