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镜寻踪——《孔子游春》听课反思听课是教师的家常工作。我刚踏上岗位时总觉得,要听就要特级教师的课,至少也要是一节好课,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学习收获。现在我的想法改变了。我发现,每堂课都有它的价值,只要用心去思考发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瓦砾”也能变成“璀璨的明珠”。《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文章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孔子论水,其实是借水论君子,赞扬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君子。某老师试教,我受邀听课。这课公开课上很常见,我四五年前也上过,午后本应昏昏沉沉,我却倍感新奇,兴致勃勃。课堂整体有些粗糙,但这位老师某些独特的理解,让课堂诗韵袅袅,我也受益匪浅。在讲到“水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这句时,教师从“或方或长”切入,先明确“或”是“有的”的意思。接着问:水还有哪些变化?请你也来说说“或或”。于是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或深或浅,或曲或直……我本以为教师会顺势引出水的和顺。谁知,一场诗的盛宴才刚刚开始。“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纷纷赞扬水的这些特点。”教师微笑诵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立时催生了学生无数对水的赞颂:“九曲黄河万里沙”“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尽长江滚滚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最后,师生自然而然地开始探讨:是什么使水拥有这么多变的姿态?“是环境。给出什么样的舞台,它就舞出什么样的精彩。这不是水的情义吗?”这句总结真是太妙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的课堂也是一样。善于学习的人总能抓住一切机会汲取他人的长处,甚至能从别人的不足中找到进步的契机。如果只着眼于对方的不足,不仅会助长自己的骄傲,更会失去无数进步的机会。以人为鉴,揽镜寻踪,探索教学的奥妙,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