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学会郑重声明:凡翻印、复制、引用高慧明老师报告材料的请注明出处)新课标高考试题特点透视及命题趋势分析湖北名师、特级教师高慧明近几年来,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高考命题为有效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了积极而又卓有成效的改革与探索。数学学科的高考命题强调对学习潜能和数学素养的考查,其考查范围和命题指向具有相当的确定性,其落脚点体现了学科体系的主干,并与高校数学专业课程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同时,高考命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随机性,这与试卷长度和命题周期有关。其中,蕴含着规律。然而,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却很少有人意识到高考命题规律的存在,更鲜有人去认真、深入地探究这一客观存在的规律。因此,教学上总是拘泥于教科书,“以本为本”,照本宣科,习惯于根据教材体系和篇幅均衡分配教学时间和精力,把掌握知识作为基本目的,把题海战术作为应对高考的主要手段甚至唯一法宝,并运用到极致。学生则成了做题的机器,深陷死记硬背的泥潭,挣扎在题海之中,消耗着全部时间和精力。这种单纯的也是落后的应试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大量的低效、无效劳动,可谓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高考命题的改革,使得高考复习乃至高中教学所惯常采用的题海战术已经完全失效或基本失灵,教师们日益感到十分的困惑和迷茫,甚至不知所措。其实,高考命题强调对学习潜能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与高中课改精神和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这必然对高考复习乃至高中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强有力的反拨作用。所以我们毫无疑问的想到:既然高考命题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高度的一致性,那么无论是从应考角度还是从课改角度讲,都应是高考考什么,教学和复习就要指向什么;高考怎样考,就应怎样教和学。虽是如此,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课程改革改到哪里,高考改革就改到哪里。是“教什么就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命题早已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题海战术,而且在实践上走出了很远,高中教学也就必须毫不留恋地从题海中摆脱出来,使教学改革走上科学的轨道。一、解读数学新课程考试大纲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考试大纲》及其《考试说明》,明确表述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规定了高考命题原则、考查范围和要求,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因此,研读和领会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了解和把握高考命题的基本意图,是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复习的必要前提。1.考试依据《数学考试大纲》规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1和系列4的内容,确定高考数学科考试内容。”1其中“文化素质”指学生在文化知识水平和与之相对应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个性质量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2.考查宗旨《数学考试大纲》规定,“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要考查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要考查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3.命题原则《数学考试大纲》指出,“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4.能力考查目标和要求2007年以后,新《数学考试大纲》对能力考查的目标要求作了全新的表述,即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7个方面,将“思维能力”进一步细化成“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同时,对于推理不局限于演绎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