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在当今进行的学校教育改革中,教学管理改革已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透视与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助于推动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发展与前进。综观我国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着下列几个问题:一、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思想是工作前进和取得成功的“软生产力”。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重要原因就是其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仍沿袭重复过去对管理的认识观念。实际上,人们对于“管理是什么”的认识,不仅在教学管理领域,而且在整个学校管理及宏观的教育管理,甚至社会其他领域的管理中,仍是滞后的。过去人们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管理就是决策,近期人们又热衷于“管理就是服务”这句口号。而时代进步至今,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心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尤其是对学生来说,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管理是什么”这个命题,新的正确认识应是“管理就是发展”。“管理就是发展”理当成为管理者新的管理指导思想,并以之不断去探索、改革、创新。二、形式主义严重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在做表面工作,玩花拳绣腿,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时下一些学校管理者自己认为自己是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对于学校管理者该姓“教”还是姓“钱”,实际情况是一些管理者平时姓“钱”,上级来检查时姓“教”。为了推进课堂教学,学校组织了大量的“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一些学校的这些课给人留下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其“完美”程度,让人惊叹,也让人心存疑虑,还让人产生莫名的失落感。其实,这些课的表演色彩太浓。这些课失去了一种真实,那种苦乐共存、瑕瑜互见、教学相长的真实。所以,难怪现在有人提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假设计、假民主,课堂教学要打假。[1]三、管理手段与方式方法落后学校的教学管理手段仍主要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教学管理的方式,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检测为内容的“五统一”教学管理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管理,在提倡并尊重创新与个性的今天,已愈显不足。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还表现在对教师的不尊重不信任。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些学校尤其是小学的教室,其后门大多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窗口。不言自明,这是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对师生的课堂进行防不胜防的“窥视”。这个小小的“窥视窗”让教师感到很难受。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多元化,人的突出特征是主体性。教师有权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所谓“教书不拘一格,育人各得其所”。我国中小学现在呼唤“人本管理”,那么就让我们的教学管理者切切实实地来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吧。四、重数量轻质量“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没有什么错,但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看你班上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看你有几个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翻你写的教案厚不厚,写了多少页;政治学习评先进,看你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整不工整;检查教师对学生负不负责,看你的作业批了多少本,一本批了多少次;学校搞启发式教学,就掰手指数你课堂上提的问题多不多;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些教学管理干部将不能量化的也要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了抵触情绪。俗话说:“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不是不要数字,而是不要那些不能说明问题的数字,更不能要那些本末倒置、损害教师积极性最终损害教育事业的数字。“向管理要数量”的行为必须改变为“向管理要质量”。如果我们去捕捉一下当前有关我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我们会发现,质量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关注热点,教学管理干部应进行“有质、优质”的管理。五、重教不重学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在学校的档案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