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目标1.会写“晶、莹”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恩赐、枯竭、威胁、目睹”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课文说明事理的方法。教学重点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译、目睹、和谐可亲”等词语。2.通过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词析句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的作者的情感。二、情境导入,分享预习成果1.播放地球宣传片,唤起学生对地球家园的热爱。师:通过这个宣传片,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你最想说什么?2.学生介绍查阅的关于地球的相关资料。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同学参与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分享、整合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查阅的资料为文本阅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不理解处做好标记。2.质疑解疑。【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和善问的能力。3.认读生字词。4.检查读书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读好难读的语句。5.理清文脉。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地球?四个方面:(1)地球美丽壮观,但在茫茫宇宙中是渺小的。(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3)由于人类的破坏,地球上的一些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了。(4)目前除了地球,人类没有第二个可以居住的星球。四、细读精思,重点感悟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心灵震颤的语句,简要写下感受。2.小组内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朗读有关语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3.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主要的阅读收获。(1)感悟重点一——地球的美丽壮观。①引导学生阅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写法:②(出示课件)体会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中包含的情感。a.学生自内读读这句话,说说从句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体会到作者对地球的热爱)b.学生结合语境说说怎么体会到作者对地球的热爱的。(通过两个比喻体会出来)c.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对于自己,“母亲”意味着什么,“摇篮”意味着什么。d.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必要时教师可以通过范例帮助学生建立语感,体会情感。(2)感悟重点二——地球的渺小。师:作者怎样把地球的“渺小”介绍具体的?(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a.作比较,把地球与茫茫宇宙相比。b.列数字,“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c.打比方.通过“一叶扁舟”这个比喻,体现地球的渺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辩证思维方法:地球的渺小有个前提——“同茫茫宇宙相比”)(3)感悟重点三——地球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①(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通过理解“本来”这个关键词,通过阅读有关地球生态灾难的材料(见课件),感受地球资源的严峻形势。②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表述质疑:“生物资源”和“森林资源”属于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进一步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重要性。【设计意图】将文本的语言的疏漏作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文本、质疑权威的科学精神。(4)感悟重点四——不能移居。(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通过体会“至少”的意思,通过领会作者的说明方法,深刻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五、布置作业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向环保部门或相关科研部门调查了解人类为保护地球所做的努力。教师要注意加强对调查访问活动的指导,包括访问计划的制订、访问对象的确定、访谈记录的基本方法等。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方法。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二、巩固复习1.听写生词。2.完成表格,温习说明方法。(出示课件)1.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说明方法2.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