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学。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1、给下列词语注音: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3、通假字:⑴羞通馐:美味食物(第一段)⑵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第二段)⑶世通逝:去世(第二段)⑷兆通垗墓地(第十段)⑸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第十一段)4、词类活用:⑴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第一段):形容词——状语解释,在远方⑵莫如西归(第三段):名词——状语解释,向西⑶将成家而致汝(第三段):动词使动用法解释,使……来1⑷吾书与汝曰(第四段):名词——动词解释,写信⑸恐旦暮死(第四段):名词——状语解释,在旦暮间⑹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第四段):形容词——动词解释,保全⑺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第五段):动词使动用法解释,使……夭折⑻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第五段):名词——动词解释,继承……的家业⑼毛血日益衰(第六段):名词——状语解释,一天比一天⑽长吾女与汝女(第十一段):使动用法解释,使……成长5、古今义⑴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记得/指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⑵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⑶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安家/男子结婚⑷吾与汝俱少年:青年男子/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⑸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松动/立场不坚定⑹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意志和元气/力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⑺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多少日子/多指一种数学科目⑻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长立业/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6、古汉语句式⑴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判断句“也”表判断⑵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句“为何”⑶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吾于汴州佐丞相”⑷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选择问句,其……其……,是……还是……五、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本文线索和思路:本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思路的发展: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