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思考和探索当教育界倡导创建“学习型校园”的时候,当《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出明确规定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地对本县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严肃的审视,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并进行了一些探索。一、现状及思考我们通过听取汇报、察看现场、查看资料、个别谈话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7个乡镇的13所农村小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被调查学校涉及一般完全小学、镇中心小学以及县、市、省一级学校,被调查学生为小学二——六年级学生,被调查人数占全县小学生人数的5.1%。调查问卷的内容有图书设备、阅读时间和阅读效果等三大项18小项。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带有普遍性,有些学校在配合“上等级”的过程中,建立了图书馆(室),充实了图书资料,开设了阅览课。但也有不少学校对课外阅读不重视。(一)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依然盛行1.未能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调查结果表明,69.2%的学校和班级看不到张贴读书名言;只有7.6%的年级和15.3%的学校有黑板报,而且,利用黑板报办“学习园地”的也只是部分班级、部分学校在节日才派上用场。此外,家长看书读报的情况很不乐观,“不看”的占了23%。2.没有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有30%的学生表示“无时间看课外书”,是比例最大的一项。在与个别同学谈话中得知,小学生的课外作业仍然比较繁重。3.图书设备配套使用不健全84.6%的班级没有图书角,76.9%的学校“有图书室(馆)但不开放”,77%的学校图书室(馆)“图书陈旧”。84.6%的学校没有专职或兼职的图书管理员,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室)借书”和“到班图书角借书”的分别只占7.9%和5.8%。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我们发现,一些校长希望在任期内做出成绩,因而急于求成,缺乏长远眼光和明确而先进的办学理念;一些教师为了“分数”,视所任教的年级为“过客”,只管“浇水过锅”,因而忽视或轻视过程,奢望立竿见影。(二)有组织的课外阅读指导比较欠缺1.对学生阅读兴趣缺乏引导对看课外书的态度,家长“不赞成看”的有12.5%的,“要求看”的只有27%;老师“不准看”的竟有8.7%,“鼓励看”的仅有18.1%。因此,学生看课外书多是出于课内“学习的需要”(占37.7%)。2.课外读物的结构不大合理1在回答“你所阅读的课外书种类有哪些”这一问题时,学生答卷中有两个答案的数据比例明显偏大,一是“教辅类”占了45.5%。二是“卡通类”占了33.4%,反映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严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和猎奇现象。3.课外阅读的要求不够明确84.6%的班级没有开设“阅读课”或“阅览课”,“教师指导”看课外书的只占28.3%。27%的学生建议学校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走进课外书,读好读课外书。教学观念滞后是出现以上现象的重要原因,一些教师还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框“以课本、课堂为中心”的做法依然严重,把语文学习禁锢于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忽视对课内外扩展阅读的有效指导,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大理想1.课外阅读与背诵积累相脱节只有21.5%的学生能写出“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的书名”,也只有20.6%的学生能默写出其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有个别班级所进行的“读书摘抄”作业也大多限于课内阅读要求,极少涉及课外阅读,也极少引导分类摘抄。2.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在口头表达方面,学生普遍存在不敢说和说不好的现象;在书面表达方面,难以把所写的人、事、景、物写具体写形象,表达出真情实感,不少学生只得照抄作文选上别人的文章。教学方法偏差是影响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摆脱不了“繁琐分析”的怪圈,不注重把学生从无意阅读引到有意阅读的轨道上来,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广泛积累,扩大语言的储备量,使学生真正达到厚积而薄发。二、探索与实践针对上述现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和“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阅读要求农村小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要通过创设条件,激发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