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VIP免费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_第1页
1/2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_第2页
2/2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被陶先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透露的教育情怀、教育的责任使命感所感动。他胸怀天下,立志“教育救国救民”,他推广平民教育,重视乡村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不但是理论家,更是个教育实践家,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等多所平民学校,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和借鉴,如:生活即教育,这体现了陶行知的大教育观,是生活便是教育,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而是时时处处、无时无刻地存在生活中。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教给他们生活需要的东西,要教学生做人,教学生生活,注重健康,教学生做自己的主人。陶行知还主张“教学合一”。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现代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得出结论,再解决问题。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以学定教。”第三,先生的教还要与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先生要一面教一面学,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这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终身学习”吗?之始,知是行之成。”陶先生改名字,就是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陶先生原名陶文浚。1910年在金陵大学读书时,敬慕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奉“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为至理名言,于是改名为陶知行。后来在晓庄学校工作期间,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发生巨变,对知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弗兰克林、瓦特等人都是先有实践,而后才有了新的发明创造的。于是决定改名为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又可以反过来引导行。“做”是教学的中心。由行动而产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陶先生的思想,让我想起了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倡“做”数学,而不是单纯的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新课标从“双基”改成了“四基”,增加了“基本的活动经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这都有赖于数学活动来实现。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积累活动经验,发现知识,最后去解决问题。实践出真知!陶行知先生提倡真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到现在还是先进的,无论如何教育不能违背常识,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现在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努力!陶先生的“小孩教小孩”,“怎样指导小先生,怎样做小先生”,是那个特殊时期的产物,但对现在做班级管理确实有借鉴意义!这就是放下架子,变成小孩子,与学生一起成长。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如果我们的家长都能放下架子,当当小孩子,让孩子多当当小先生,孩子该多么自豪幸福啊!从书中看,陶先生擅长举例子,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清楚,经常写一些浅显易懂的小诗,编一些通俗明白的儿童歌,幽默风趣、让人难忘。原来,我们熟悉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也出自陶行知写的小诗。我读这本书,从不懂到理解,再到感动。《陶行知教育名篇》让人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教育家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无论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之独到见解,或是"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的诚恳批评,还是"学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的大声疾呼,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论,无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关于"生活教育"的学说,今天读来毫无隔世之感,最常用的字词,最常见的语句,最常规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朴实无华,却清晰地让人体悟到连缀它们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浓浓的大师之爱。我们教师要从神坛上走下来,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