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少年教学目标:1、通过“花儿与少年”及其他作品的欣赏,对青海“花儿”这种独特的民歌演唱形式产生兴趣,为后续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奠定基础。2、结合“花儿与少年”的欣赏,感知乐曲的音乐情绪和节拍、节奏变化等音乐表现手法,能分辨乐曲的结构和主奏乐器,熟悉两个主题。3、了解和感受青海“花儿”的旋律特点和风格特征,领悟其文化价值与保护的重要意义。教学内容:管弦乐合奏“花儿与少年”为主及其他青海民歌的相关内容。教学重点:管弦乐合奏“花儿与少年”的欣赏教学难点:通过欣赏中的节奏训练,感知作品的音乐情绪和节拍、节奏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范唱《茉莉花》,提问,还记得这首歌的体裁吗?生:属于民歌。提问:还记得民歌有什么特点?大致分成几类吗?课件:民歌的特点及分类。二、新授1、师:听,这首民歌,猜猜是什么地区的?它的演唱形式和歌曲情绪是怎么样的?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男女声二重唱,快乐、活泼介绍“花儿“和“花儿与少年”师:这儿有两个“花儿”,第一个“花儿”是这首作品曲名中的,大家猜猜代表什么?(可能是美丽的姑娘),其实花儿不光指姑娘,由于青海地域辽阔,所以流传着许多风格的民歌,“花儿”也是青海民歌的一种。青海“花儿”一般是在山里和田间歌唱的。我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曲子是由被称为西北“花儿王“的朱仲禄作词,吕冰作曲,根据青海民歌《四季调》创编的的一首歌舞曲,是青海“花儿”的代表作品。2、管弦乐合奏:花儿与少年师:《花儿与少年》有多种版本,如民乐合奏、独唱、领唱与合唱、小合唱,今天我们主要欣赏的这个版本是西洋管弦乐合奏。A、初听师:说分几个段落,听到旋律变化了请举手,如果能用语言描述一下每个段落的特点就更棒了生阐述,师边切出旋律总结,边听边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乐器?引子:小提琴在钢琴的伴奏下奏出散板的引子(听)第一部分,演奏了3遍。第一遍双簧管主奏,长笛和单簧管交相呼应。第二遍几种乐器的交替加花演奏第三遍小提琴主奏(听)第二部分,演奏了两遍第一遍小提琴演奏第二遍由小提琴和长笛在高音区演奏。(听)第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长笛加花变奏(听)尾声双簧管和小提琴放慢速度对答,接着强有力的全走,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全曲。(听)B、总结曲式结构(书P8)C、变拍子:师:其实情绪的变化和乐曲的速度和节拍是息息相关的。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A、B两个主题节拍和速度的变化。听音频ABA,学生拍手,拍到B段出现混乱出示表格,变拍子D、变拍子(课件)概念及作用E、总结A、B两段的节拍、强弱及旋律特点(课件表格)师用二拍子唱一唱B段,生感受效果的不同。更为舒展、流畅,描绘了青年们翩翩起舞的场景。F、节奏体验(1)、两主题分别唱一唱(2)小组讨论,设计节奏律动(3)总结、体验A段:身体摇晃+双脚节拍(跟A段旋律练习)B段:女声唱旋律+身体摇晃男声声势伴奏,一人木鱼领,其余强拍响指,弱拍击腿(跟B段旋律练习)(4)再次欣赏全曲,加入律动G、师:在乐曲中,不同的乐器担当着不同的作用,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就像刚才同学们的体验一样,总的来说,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构成旋律层,辅助节奏的乐器构成伴奏层,演奏副旋律或变奏的称为合声层。我们以第二主题为例,听听看,这些乐器都是如何分工的听辨总结:乐曲中不同的乐器音色,相互叠加,相同旋律不同音色呼应演奏,不同声部互相补充,形成了丰富的多声部音响。二、拓展1、女子十二乐坊《花儿与少年》比较不同:旋律的改编,现代流行乐的冲击,加入了人声2、《上去高山望平川》3、总结“花儿“的风格特征和文化价值三、课堂小结师:各个民族的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我们今天借《花儿与少年》这首作品,首先了解了青海“花儿”,接下来的两个单元,我们还将走近其他几个民族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