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欣赏之叙事角度一、叙事角度的含义叙事=讲故事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于是叙事角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知识回顾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1、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人称来叙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可以用形容儿童的话来形容他们:在这种年龄是没有怜悯心的。”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好处:①便于作者对、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3、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三人物情节评判(2)有限视角:往往用人称来叙事。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特点是叙述者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好处:给读者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第一想象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作家采用这样的叙事角度要达到什么目的,获得什么效果,是创作的最终目标。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在某些作品里,叙事角度有时被更换。如: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摸样,跟着也来坐下。(《水浒传》第九回)《水浒传》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此例中“看时”开始,则是李小二眼中所见,很生动地表现了他满腹狐疑的心理,制造了一种特殊紧张的气氛。是由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转为第三人称参与叙事。再如鲁迅的《祝福》中,序幕写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尾声部分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这两处用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中间部分写祥林嫂的故事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使用了叙事角度的技巧,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时,故事是由故事里的某一个人物讲述的。这使故事显得真实,好像某人正在给你讲故事;同时也使故事更令人信服,于是就大大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作心理描写。但在叙述上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自由。但显得不太亲切。(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知识回顾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