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愁肠百结李清照科目:语文执教者:肖冬云单位: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思想: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的能力和自主研究的能力,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目标:1、感受作品意境,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3、引导学生积累情感体验,学会从平常生活中挖掘美。教学方法:情境式、探究式。教学手段:借助网络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打开主页,背景音乐)通过对李清照的总体介绍导入新课:(flash画面游动李清照故居及李清照图)二、合作探讨,了解体味。1、简介作者学生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页面补充李清照生平相关资料:生平:生于繁华,中年丧乱,晚境凄凉;创作:易安体《漱玉词》;主张:词“别是一家”;史料四则)2、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打开作品页面)学生交流初中学过的或自己阅读欣赏过的李清照的作品;探讨作品的大概分期。3、以《如梦令》、《一剪梅》两首前期作品为主,学生自主阅读体会。三、诵读体验,品味内涵。(学生网络搜索能集中、典型地表现李清照愁肠百结的作品,借以生成,重点赏析《声声慢》)(页面《声声慢》——千古绝唱凄苦情)1、赏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品昧音韵美。(配以凄清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指导。老师配乐录音范读,学生练习诵读,指名朗读。2、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讨,品味意境,鉴赏佳妙:(页面列出,学生可以点击搜索。)教师预设的问题如下:(页面呈现)问题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指出<声声慢>中的“通体之眼”。问题二:“愁”是通体之眼。然而,这愁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闲愁,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渗着幸福的爱情期待的相思之愁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愁”的?问题三,综观全词,满是悲愁,作者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问题四:对历来受人称道的首句14个叠字,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学生借助上一步网络搜索李清照抒写愁情的作品或古代其他类似风格的作品,交流讨论。)四、启发诱导,情感升华。(学生借助网络搜索李清照其他风格的作品,交流讨论。)1、结合李清照两首诗作:《绝句》、《题八咏楼》,理解李清照“愁”的内涵。2、评说李清照。(课堂交流网络搜索到的名家评论,交流自己的感悟和认识。)附:板书设计综合性学习愁肠百结李清照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哀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