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2012年7月湖南师大朱翔教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性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制度建设,也是近年来教育战线推进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邓小平同志提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回顾(一)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制定2.义务教育和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的研制3.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4.各学科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5.考试评价改革的制度建设6.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制定现状调查国际比较形成课程改革总体思路引进竞争机制强调广泛合作课程标准类项目综合研究类项目强调课程专家与各项目组专家的不断对话交流与合作重视基础研究1.国际趋势2.现状反思3.需求分析4.学科发展5.学生特点组建课程改革国家项目课程改革的前期工作国内调研和国际比较研究国内调研*1997年,就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对9个省(市、区)16000多名中小学生、2000名校长和教师以及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进行了调研*1998年,向67个国内大型知名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调研*2002年1-6月,在10个省(区、市)向14036名学生、1800名校长、教师进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状况调研*2002年9-10月,在天津、江苏、江西、青海4个省(市)向2000余名高中学生家长、主管科学、技术、文化、宣传等领域的负责人和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界人士等开展了《关于社会各界对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情况的态度和认识》调查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对北美、欧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来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课程政策的比较•课程结构的比较•课程实施的比较•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比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制定1998年,教育部组织起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北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师大以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在《纲要》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2001年,《纲要(征求意见稿)》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广泛征求意见,并由王湛同志主持召开了由多方面教育专业人士参加的咨询会议,文件经过20余稿的慎重修改2001年3月,向教育部党组汇报通过,报国务院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正式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框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围绕《纲要》提出的改革任务,研制了一系列课程制度、政策,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政策框架义务教育和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的研制−义务教育新设立了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艺术等课程,强调了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普通高中新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技术课程(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及各类选修课程,强调达到共同基础前提下有个性的发展,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各学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