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决赛)参赛作品:“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微格教学设计参赛人:陈潇潇参考教材: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课时是否完成授课:现场完成培养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年级:2012级教育硕士工作单位: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联系方式:Irisbnu946@gmail.com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是基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中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第二节的第三课时内容进行设计的。教材中有关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载体,综合介绍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间的关系,并突出元素周期表中几个特殊位置元素在工农业及科技生产中的重要应用。这一课时的内容即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总结归纳,也是深化学生认识的一个过程——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按照国际标准元素周期表的编排方式所阐释的规律并非一成不变,按照自己的规律去排列,只要言之有理也可以阐释出与之前不一样的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这种解释在教材中没有提到,但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认识到凡事都未必要墨守成规,可以有自己的想法。2.学生情况分析本设计是针对高一学生使用,在进行授课之前,学生已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及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综合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去分析同主族及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具备根据元素的性质推断元素的相对位置的能力,并初步具备运用归纳的方法总结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但学生对于“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形成连贯的逻辑链条,没有站在宏观的视角上去综合的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知识技能之外,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内涵还处在懵懵懂懂之中,需要老师指点和引导。3.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说明3.1教学方式本设计利用问题资料分别给出相关信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利1用所学内容预测元素的性质及确定元素的相关位置,深入体会和归纳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提炼重要规律和结论,注重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一课时的内容若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习题大汇总”式的课程,这种模式中学生也可以掌握由“位置”、“性质”、“结构”中的某一个属性出发,推断其他两个属性的方法;但弊端是:从课程内容上来讲,未揭示出元素周期表中所蕴含的哲学含义,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3.2教学手段本设计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学习任务驱动”,辅助真实的情景素材。在情景中让学生解决问题,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乐意去解决这些真实问题。同时,“学习任务”的分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不再是盲目的探究,而是有目的,有方案,有思考的去探究,如此一来,本节课中“‘位-构-性’三者关系的整体认识”这样一个学习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各个击破,学生建构起了学习的框架。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未知元素相关知识的推断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2)通过未知元素“位置-结构-性质”中的某一个属性,推断其他两种属性。(3)能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知识在化学相关领域中进行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未知元素性质的推断及相关元素位置的确定,掌握元素“位置—结构—性质”间的关系。(2)通过问题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逐步掌握演绎归纳推理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置适宜难度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化学兴趣。体会元素周期表所揭示出的深刻哲学内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难点:元素“位置—结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2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景承前启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媒体展示】扑克牌的排列:有序排列方便我们寻找缺失的牌。【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演变史【讲述】1.按规律排列事物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础的方法之一;2.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观看图片,领悟思考通过对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