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书香成长,打好人生底色从儿童跨进校园的第一天开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就应当努力地帮助学生找到一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们心灵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帮助他们遇到“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当然,仅靠语文教材中的几十篇有限的课文是远远无法满足孩子们日益高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如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去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对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抓住萌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1、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课外阅读同样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会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为此,我经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与所学课文有关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如在教《池塘边的叫声》等童话故事时,我就介绍一些有关小动物故事的名字。如:龟兔赛跑,小猴子下山等,先简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2、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听一听为快。随着我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我就戛然收声地告诉学生:欲知后事,可自读原文。此时,就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松鸡没法飞走了,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开心时,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脖子……讲到这儿我戛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便出示《一千一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被故事情节激起浓厚的兴趣,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果。3、谈自己读书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平时,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述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或与学生共同讲一个故事后交流体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二、创造条件,努力营造阅读的氛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之易事,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培养。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我们舍得花费精力去为他们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就一定会有不错的成效。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学生生活在书籍的海洋里,那么指导他们阅读的老师首先就应该读书、读书、再读书,让学生在教师的身教中产生强烈地与书交好朋友的愿望。如不其然,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就会转入无序和低效,使教学走向封闭和狭隘。其次,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好的阅读环境我每一期都精心设计读书主题,在讲台旁设立班级图书角,努力使学生身边、手边拥有他们既感兴趣,又适合不同学情学生的阅读资源;我还在黑板一侧设计了“识字加油站”,让学生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在平常生活中发现和掌握的新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阅读。三、教给方法,实现学生阅读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使学生读好书,读更多的书,我主要引导我班学生通过以下几个结合来开展阅读:1、循序渐进,逐步养成习惯刚开始我让学生边学拼音边认字,然后让他们学读整段话,首先找出这段话中的生字,利用拼音扫除生字障碍,然后读通每句话,再读通整段话,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或通过文中插图理解内容。2、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阅读中不动脑,印象就不会深,效果也就不佳。因此边读边思,我在学生阅读时常提些问题,比如,读了一篇文章你怎样评价主人公,或读后有什么收获等,例如阅读《快乐王子》一文,我在阅读课上读给他们听,读完后,我让学生说对“快乐王子看法”,有些学生就说得很不错,有的说:“快乐王子太善良了,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穷人”,有的说:“我要向快乐王子学习,像他那样有爱心!”……3、动眼动手相结合动眼即阅读,动手则指动笔,故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的动笔指记读书笔记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