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红藕香残•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吗?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独: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孤寂,我换上秋装,独自荡舟水上。一个“独”字用的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空中飞来,故称“云中”。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倒装句•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上阕写女诗人的独居生活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下阕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相思之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勾勒环境叙写情事神驰遐思借景抒情直抒胸意•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此词特点•特点:•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