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典型事迹心得体会三篇(篇一)担建章立制大任,树治税理财新观——财政人要有顾大局担重任的情怀吴老60多年的革命生涯,30多年从事财政工作,从建国伊始破旧制建新规,到“大跃进”后力挽狂澜狠抓国民经济调整,以及文革后勇担重任推进财政改革和转型,他立足实践、敢于创新,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财政管理思路和具体措施,对填写新中国财政建设发展史上的空白一页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为我国财政制度和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吴老一直坚持财政综合平衡理论,主张“收支平衡,略有节约”的理财观,坚决反对“赤字无害论”,强调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并注重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倡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建立财政与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这些理论、观点和理财经验是吴老在在长期的财政工作实践中,面对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形态总结提炼出来的。从经济总量、国内外环境上讲,我们今天从事财政工作、推进财税改革面临的经济社会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吴老曾经提出的一些具体措施已不再适应当前的财政工作需要。但是他讲政治讲大局不打折扣执行中央政策的作风,站在经济工作全局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承担责任的胸怀,务求实效抓住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路径,作为一名普通的财政干部,我认为,我们不仅要扎实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举措顺利落实,而且应该树立大局观、全局观,在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多学习、勤思考,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为财政事业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砝码一:对待利益诱惑不染尘色回顾吴老的一生,他一直将成为一个无产者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青年时参加革命,不图荣华富贵,虽历经风雨沧桑而无怨无悔。如果说那时没条件,可建国后吴老身居高位,仍坚第1页共6页持“无产本色”,不仅不求半分私立,还屡屡将应得的福利谦让。晚年时,更是两立遗嘱,坚决归还组织价值千万元的两处住房,要求子女不向组织伸手。与此对照的是,当前有的“大老虎”坐拥几十套房产;有的小官巨贪家藏脏款数亿。两者相较,人生重量之差,可谓天壤之别。虽然我现在是一名普通干部,但在财政部门工作,总会有与钱打交道的机会,要在河边走又不湿鞋,必须像吴老一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XX年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中讲到的“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要牢牢把握住政府公务人员应有的职业操守。正确理念之下,还需有坚实的行动作支撑,唯有外在严守法律制度,严行工作规矩;内心不盲从社会潮流,不攀比生活奢华,才能建立起防御“病毒”感染的防火墙,不留一丝风险隐患。砝码二:对待职位升迁不变心态吴老一生追求做普通人,但经历却不平凡;志不为官,官却越做越大。吴老曾两次落入事业低谷,延安时被错误关押审查三年之久,文革中又被批斗迫害,可吴老从不埋怨组织和他人。特别是在经历了文革的磨难后,吴老重新出山,担起财政部长重任,但一年后为支持干部年轻化,主动向组织提出辞呈,留下了一段“让贤”的佳话。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现在一些政府公务人员,以当官作为职业的目标,以当多大官作为成功的标准,全然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结果必然是跑官、要官、买官,违纪、违规、违法。对比吴老,这些人的追求是何其渺小。吴老曾说,“职务和地位只不过是向人民承担责任的标志,职务越高,责任越大,肩上的担子越重”,清楚地诠释了职务与工作的关系。政府公务人员都可能面临职位变动的考题,如何回答,吴老给出了标准答案:那就是摆正心态,随遇而安,胸怀坦荡,做好工作之本,舍弃求官之末,不负国家人民交付的重托。砝码三:对待亲朋诉求不徇私情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很多人抵得过金钱,抵得过诱惑,却抵不过亲朋诉求。纵观当今腐败分子走入歧途,往往从家庭第2页共6页堡垒被攻破开始,被亲朋的不当诉求拖下水。一些腐败干部双规后就曾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自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吴老的官虽然没有有的腐败份子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