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热点专题复习:盐之祸,谁之过,怎么做【聚焦热点】谣“盐”买卖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一些谣言的传播使中国陷入了一场疯狂抢购。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有的地方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随后,政府多管齐下,及时辟谣,加大食盐供应,并严惩哄抬盐价的商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两天不到的时间,基本回归平静。【解读热点】一“盐”难尽材料一:个别人散布的谣言使得中国很多地方掀起抢盐潮,部分不良奸商及其利益相关者乘机进一步夸大“盐谣”,一时间食盐价格几倍、十几倍的在猛涨。有的超市居然也玩起了购物达多少钱,就限购几包盐的促销游戏,大发风波财。消费者已经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中吃尽了苦头。因此在这次抢盐风波中,有的人甚至连酱油、鸡精等都抢购。还有消费者表示,看到大家买,我也买一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材料二:很多人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核辐射污染海盐,二是吃盐防辐射。事实上,中国食盐中海盐比例不超20%。而海盐也大多产自东南沿海,距离日本较远;专家表示,碘是可以防碘辐射,但不能防所有的辐射。而且,通过吃盐获得的碘,每公斤食用盐中的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不足以达到防辐射的效果。抢盐时,有的人完全无视其他排队买盐的消费者的抗议,动辄上千袋的购买,而“抢盐潮”迅速平息后,有不少消费者以买时价格比平时高要求退货,又形成一股“退盐潮”。材料三:3月15日上午,在杭州一电脑公司工作的陈某,用网名“鱼翁”在网上散布有关近期日本地震引发核污染影响我国海域的谣言:“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该信息经湖州等地网民在网上转发后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3月20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作出处罚决定,依法给予陈某行政拘留10天,并处罚款500元人民币。材料四:在面对这次食盐抢购风潮的过程中,卫生、发改委等政府部门高速反应进行辟谣,并通过发布食盐储量声明、专业部门专家提供知识解答以及紧急市场干预等方式平抑民众恐慌和盐业市场疯长态势,效果较为显着。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上尤其是微博中迅速形成了理性的对抢购食盐的质疑声。这种网民自发的开放的言论,使谣言瞬间粉碎。(一)经济生活结合材料一思考,“价格不正常地猛涨”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1)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2)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动起来!以嘴动和笔动带动眼动、耳动、脑动、心动和情动。2011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二)政治生活1、对于陈某被罚,有同学跟帖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网民什么话都可以说。请你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继续跟帖,参与讨论。2、抢盐事件的解决对于政府今后工作有何借鉴?(三)文化生活材料二说明了什么文化道理?解决这一问题的文化措施?(1)说明了什么文化道理?(2)解决这一问题的文化措施?(四)生活与哲学各地抢盐潮情况不一,谣言四起,盲目跟风,超市涨价,是导致“抢盐潮”的原因,但部分不良奸商夸大“盐谣”,囤积抬价谋取不正当利益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是其关键所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动起来!以嘴动和笔动带动眼动、耳动、脑动、心动和情动。2011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知识,就解决这类问题提出建议。【巩固练习】在日本地震中受损的福岛核电站近日出现核泄漏现象,核辐射严重超标,引起了作为日本近邻的中国的一些民众的恐慌,据此回答第1-2题:1.近日,广东、浙江、安徽、江西等多地发生市民抢购碘盐。抢购者担心日本核电站泄漏对人体有影响,食用碘盐可预防核辐射,有的则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市民的哄抢直接导致食盐脱销。这一现象表明()①商品的质量、性能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②消费者应当树立科学的消费观,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水平④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需求增加将扩大食盐生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