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一生遭际1青年时代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33岁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千古传颂的友谊。总之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他有远大的抱负,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2天宝年间(746)到长安,十年长安,仕进无门,历尽辛酸,使他看到了民生疾苦。颠沛辛酸使他忠君爱民的思想更加强烈了。3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这就是他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晚年(765)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漂泊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年五十九,贫病而卒(770)。①国伤忧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岳阳楼》②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③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1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④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⑤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古代诗歌中思想内容常见类别一、写景诗二、咏物诗三、思乡诗四、边塞诗五、怀古诗六、感怀诗七、山水诗八、送别诗九、哲理诗十、闺怨诗其他:爱国诗伤春诗讽喻诗等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叹等。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2(1)什么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3)怎样知人论世?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