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摘要: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必须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捷径;同时科研能力也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近年来,教育改革实践已使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为此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策略和指导思想,教育科研在基层学校一时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现象,已形成的基本认识包括:教育科研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参与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等。一、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凭多年积累的经验,也不仅仅是凭熬时间、拼体力,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教育科研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决定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对教育的规模、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决策。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使得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因此,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确立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基于上述认识,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就进一步明晰和具体了:1联结宏观调控思想系统和学科教学前沿地带的“纽带”作用;2参与管理学科教学业务的“指挥棒”作用;3研究学科发展趋势并引导教学思想的“导向”作用;可见,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二、教育科研必须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有的地区或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每学期都进行论文评选,这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没有研究的实践过程,论文从何而来?东拼西凑的组合文章,失去了论文的灵魂独到与创新。所以为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必须先组织教师参加研究的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因此,学校在选择研究课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课题是否对提高教育质量有利,教师在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时也必需这样考虑。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科研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程序目标必须一致。总体来说,学校的科研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教研活动,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跟日常教学的进度相协调,教务处按教学计划以教研或备课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和研究。第二个层次为专题研究,由教师个人或若干教师组成的集体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进行侧重探求某一教育或教学规律的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科研指的是第二个层次。三、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捷径首先,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顶峰,没有理论思维是不行的。”老教育家刘佛年说过:“任何事业的复苏与发展都是从观念的变革开始的”。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实践。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经验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即使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也会按照在受教育时的印象考虑问题。这有可取的一面:继承传统。但也有些传统不一定科学,不一定可取。比如,普遍采用的要学生把新学的词抄写十遍、二十遍,甚至错了一个字,罚抄一百字,以为这样学生便能烂熟于心,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再比如,布置家庭作业只问有没有按时交而不问学生是如何完成的,花了多少时间,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等,以至学业负担过重(有的小学生作业要做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明显影响学生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