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要达到这一要求,信息技术课必须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自学,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自学的兴趣。如何产生自学兴趣呢?只有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告别老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学这种学习方式产生兴趣。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有的同学有直接兴趣,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有的同学没有直接兴趣,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信息技术、不了解计算机技术,老师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2、引导学生自学,获取最佳自学效果有了兴趣,学生自学就有了动力。但光有兴趣,也不一定就能够学好信息技术,还要让兴趣持久。怎样才能够让兴趣持久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应用中去学习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确实有用。比如在学习电子表格之前,对学生提出一个总的目标要求,即通过学习,制作一个处理学习成绩的电子表格,要求该电子表格能在输入各科成绩的基础上,自动算出总分,并能按各科成绩及总分进行各种统计。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在自学的过程必然围绕这一目标有目的的学习,不会出现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其实如果学生能够真正完成任务,那么电子表格的知识在这一制作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的学到了。有了宏观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还不够,还必须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自学指导,比如规定好每一节课学习的具体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打乱账,而是有的放矢,同时对于出现的共同问题,应加以集体解答。在整个自学过程中,以学生操作为主,老师在其中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从总体上把握住学习的进度,必要时“四两拨千斤”(比如进行阶段性总结)推波助澜,形成学习的高潮。在具体实施自学教学时应严格把关,扎扎实实,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必定学有所获,比如在学完word2000之后编制出一篇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在学完因特网之后能熟练地通过互联网查阅信息,发送电子邮件。这些都能使学生产生较大的成功感受,而这种成功感受,又会更进一步地转换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形成一种信息技术课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才能够真正持久。通过这种自学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就是学会了如何学习。我想这种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是的,当学生真正掌握了自学方法之后,他会受益终身。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的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坚持实践性原则,把理论联系实际,精讲多练,加强上机实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创新”的规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亲自操作,主动学习,使学生在上机实习中有效地验证和应用书本知识,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中我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练习,教师现场辅导的模式。教师课前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该演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教师讲课时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开放学生用机,教师现场辅导。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效果很好。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科技兴趣小组、活动...